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10月22日下午14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侯仁之,原籍山东恩县(今武城县),1911年12月6日出生于河北枣强县。1932年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36年获文学士学位,留校为研究生,兼做系主任助理。1940年获文硕士学位,继续留校任教并担任燕京大学学生辅导委员会副主席。1946 年夏,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留学,专攻历史地理学,其间曾担任留英中国学生会副主席。1949年夏,获哲学博士学位后,于同年9 月回国,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后历任燕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兼任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常委等职。1952年院系调整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历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地质地理系主任、地理系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仁之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开创者之一,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1950年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1962年发表《历史地理学刍议》, 率先在理论上阐明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指出传统沿革地理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区别,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侯仁之在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中独树一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研究为当代生产建设服务的原则,对北京、承德、淄博、邯郸、芜湖等城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中,侯仁之根据细致的实地调查和文献考证,从河湖水系和地理环境入手,系统揭示了北京城的起源、形成、发展、城址转移的全过程,以及古代北京城的规划和变化特点,将城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与首都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对北京市城市规划、旧城改造与保护、水利建设等做出了卓越贡献。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侯仁之多次深入西北地区的宁夏河东沙区、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河西走廊进行实地考察,对分布于沙漠地区的古代文化遗址开展系统研究,揭示了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过程和演变规律,开辟了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方向,带动了对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带的历史地理研究,同时也为合理发展当地的社会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侯仁之率先强调了中国历史地理学在环境变迁研究上的重要作用,创办了《环境变迁研究》,提出应该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时限上溯到全新世早期,即原始农业萌芽的时期。在具体研究工作中,他特别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及多学科的综合交叉,通过深入系统地研究北方生态过渡带地区的人地关系演变过程及相互作用特点,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研究。
侯仁之特别重视历史地图的编纂,指出历史地图有别于读史地图,先后主编了《北京历史地图集》一、二、三集,以地图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反映北京地区的自然环境演变、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特点、城市起源与变化的全过程。侯仁之是较早着手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的学者之一,主编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国地理学史专著《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建立了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基本范式。侯仁之积极推动中国加入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侯仁之热心科普事业,撰写了大量优秀科普作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侯仁之将个人追求紧密融入国家发展进程,潜心学问、笔耕不辍,耄耋之年仍辛勤耕耘,奠定了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基础,开辟了崭新的学术领域。他的研究工作跨越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构成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强调综合交叉、面向社会需要的特色研究方向。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城市历史地理学和沙漠历史地理学三个领域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主要代表性著作有《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侯仁之文集》、《北京历史地图集》(一、二、三集)等,其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侯仁之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地理学家,为推进中外文化、学术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1984 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99年10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11月获美国地理学会乔治•戴维森勋章(The George Davidson Medal),2001年10月获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与探索委员会主席奖”。
从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以来,侯仁之曾担任过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至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名誉会长,北京市首都发展战略顾问组顾问,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地理学会联合会 (IGU) 及科学历史与哲学国际协会 (IUHPS) 所属地理学思想史专业工作委员会常任委员等。
侯仁之一生追求进步,追求真理,他亲身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历程。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经世致用”思想,造就了他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早在抗日战争期间,侯仁之担任燕京大学学生辅导委员会副主席时,就曾多次协助燕京大学进步学生脱离沦陷区前往解放区和大后方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侯仁之遭日本宪兵队逮捕入狱,在狱中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侯仁之毅然从英国辗转回到祖国,参加了开国大典,以满腔热情投身到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在“文革”中,侯仁之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和迫害,文革后期,他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国家建设和教学科研当中。
侯仁之热爱教育,关爱学生,兢兢业业地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工作了65年,硕果累累,桃李芬芳,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成为海内外学界共同敬重的一代宗师。
侯仁之是学贯中西、文理通融的学界泰斗,是老一辈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先生治学、做人均称楷模,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先生坚守爱国报国、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的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不幸逝世是中国学术界、教育界和北京大学的重大损失。我们深切怀念侯仁之先生!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