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吴传钧院士农业地理学思想暨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学发展创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本次论坛重点围绕“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这一主题,就吴传钧院士的农业地理学学术思想及贡献、新时期地理学服务“三农”深入开展创新研究领域与学科发展方向,以及《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丛书》研究与出版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和交流。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蔡运龙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佘之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郭焕成研究员等40余位专家学者及科学出版社的相关负责人员出席了本次论坛。
首先,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刘彦随研究员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主要议题。“吴传钧院士的农业地理学学术思想及贡献”议题由佘之祥研究员主持。刘彦随研究员做了题为“吴传钧院士对我国现代农业地理学发展的贡献”的报告,从3个方面归纳了吴先生在农业地理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及学术贡献:(1)缘于深厚的农业地理情结,率先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的理论与方法探索;(2)结合国家重大项目研究,精心组织和深入开展农业地理学理论的系统研究与总结;(3)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率先研究提出中国不同类型区域的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机制和方向。这些开创性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后,“新时期地理学服务‘三农’深入开展创新研究领域与学科发展方向”议题先后由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小林教授、秘书长龙花楼副研究员主持。蔡运龙教授、佘之祥研究员、郭焕成研究员、张义丰研究员、张小林教授、刘彦随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农村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地理学对农业与农村的研究”、“新时期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农业与乡村地理前沿问题”、“中国乡村地理学发展的若干思考”、“新时期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的创新研究”等主题报告。
最后,刘彦随研究员主持了《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丛书》研究与出版的讨论。刘彦随研究员强调,乡村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内容是乡村聚落地理或称村落地理以及农业地理。随着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区域相呼应,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已经扩大到乡村地区的复杂地理问题。可归纳为“八大”领域,即乡村地区的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乡村地域类型与功能分区,乡村景观演变与城镇化,乡村产业发展与经济布局,农业结构调整与现代农业,乡村生态价值与环境建设,转型期乡村系统功能多样性,城乡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土地、交通、人口、劳动力、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专项研究。涉及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并与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环境科学等有密切联系。为了充分发挥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科优势,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国家战略需求,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农业与乡村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率先倡导并组织专业队伍,研究与出版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丛书》,并以此为契机,为新时期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理论和方法论,为加强国内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积极投身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领域的创新研究提供基础平台。
《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丛书》聘请吴传钧院士、陆大道院士、刘兴土院士、佘之祥研究员、郭焕成研究员、蔡运龙教授、许越先研究员担任编辑委员会学术顾问,刘彦随研究员担任主编。目前,科学出版社已将该套丛书作为新时期关注“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选题列入出版计划。将在未来3-5年内出版首批10本专著,分别是《中国农业地理学新论》、《中国现代乡村地理学》、《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中国乡村发展规划论》、《中国村镇土地利用论》、《中国乡村地域经济论》、《中国山区乡村发展论》、《中国县域农业与农村发展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转型期农村系统功能多样性》。
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肯定出版该套《丛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就如何进行选题定位和撰写组织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充分发挥好《丛书》编委会的组织与协调作用,通过不定期地组织研讨与座谈会有针对性的确立每本著作的主题内容,撰定撰写大纲,体现地理特点。同时,要以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国家战略的重大科技需求为导向,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融入《丛书》之中,凸显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特色。
本次论坛达到了预期目标。不仅为继承发扬吴传钧院士农业地理学学术思想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而且为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进一步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提供了良好机遇。《丛书》的研究与出版将更有利于农业地理学者明确今后研究方向,也有助于农业地理学后备人才的培养,对于提高国内农业和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加强学科建设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