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召开
发布时间:2018-05-16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2007.11.25

2007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0日-22日在福建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协办,福建师范大学为本次会议提供了资助。来自全国31个研究所、大学等单位的86位代表以及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与旅游学院的许多师生参加了这次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小平研究员主持。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福建师大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廖福霖教授首先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随后,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主任许炯心研究员发言,分析了目前我国地貌与第四纪学界的大好形势,展望了我国地貌与第四纪研究的美好未来。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俞鸣同研究员就这次会议野外考察地点——平潭岛地貌与第四纪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与前三次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一样,此次会议仍以“地貌·环境·发展”为主题。会议议题包括地貌与地球系统、全球变化、地貌与演变过程、地貌过程观测模拟、第四纪环境演变、人类活动与地貌过程、以及海岸地貌、地貌资源与灾害等,这些议题是当前地貌与第四纪研究的重要领域。代表围绕这些议题,用二天时间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共有52位代表做了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杨小平研究员以“沙漠与地球系统”大会报告开始了本次会议的学术交流。他从地球系统的角度,阐释了地貌学在深究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中的重要作用。随后,兰州大学潘宝田教授做了“兰州盆地黄河阶地研究新进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国胜研究员做了“黄河入海泥沙的悬移输送及其地貌与沉积效应”,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吕喜玺副教授做了“湄公河下游泥沙变化: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大会报告。这些报告是他们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展示了他们超越前人不断更新自我取得的许多新认识。在接下来的学术交流中,代表们的报告涉及夷平面的形成机理、陆地基本地貌类型的划分、我国海岸风沙研究进展与展望、地震与海岸沉积以及风暴潮与海蚀地貌的关系、长江等河流泥沙的侵蚀输移与河床形态发育、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物源、多种风沙地貌演变过程、湖泊环境的变化、河流阶地与风尘黄土、湖泊、古聚湫沉积所揭示的古环境演变、地貌与环境对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地貌相关的资源与灾害、以及福建省的所谓“冰臼”的成因等问题,充分展示了我国地貌与第四纪研究工作者在近年基于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所取得的许多创新性成果。老中青三代集聚一堂,学术交流活动认真而热烈,对许多重要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取得了共识,有些仍然存疑。这次学术研讨会必将促进我国地貌与第四纪研究更快地发展。

参加这次会议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人数和比例比上次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明显增多,占到了参会代表的近1/3,有17位做了报告。大多数报告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富有新意,显示了我国地貌与第四纪研究有着很强的后备力量,预示了我国地貌与第四纪研究将有更大的发展。专业委员会征求部分著名科学家代表意见,综合考虑学生代表的学术论文报告水平,优中拔尖,评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马妮娜和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生薛积彬报告的论文为优秀学生论文,并颁发了证书。

这次会议还组织了全体代表到平潭岛对老红砂、海滩岩、花岗岩风化地貌、海蚀地貌等进行了考察。代表们对这些地貌现象的成因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专业委员会会议和代表座谈会,对如何加强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申办国际地貌大会、如何促进我国地貌与第四纪研究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商讨。专业委员会会议上确定下次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讨论会于2009年于上海举行,由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承办。会上,郑祥民教授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欢迎全国的地貌与第四纪研究工作者届时莅临会议。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12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