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2024 | “数字地貌建模与分析”分会场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10-05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9月28日上午,由南京师范大学牵头,在2024年地理学大会组织了“数字地貌建模与分析”分会场,召集人包含汤国安教授、程维明研究员、胡翰教授、陈玉敏教授、熊礼阳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程维明研究员、许珺研究员,武汉大学陈玉敏教授,山东科技大学陈传法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熊礼阳教授,同济大学徐聿升教授,兰州交通大学李精忠教授,滁州学院赵明伟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刘凯副研究员,福州大学郑智嘉博士等15位嘉宾做报告。他们的报告围绕着当前数字地貌建模与分析的热点领域展开。包括数字地形分析理论与方法、GeoAI地形建模方法、DEM大模型、数字地貌分析等。


图片


在分会场报告中,程维明研究员介绍了对地球-月球-火星地貌区划体系研究的思考,提出了地球地貌区划体系,以及月球、火星地貌区划初步框架;许珺教授团队成员介绍了基于DEM数据的地貌基础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提出了通用地形建模模型,用于DEM空洞修复、超分辨率重建与地貌分类;陈玉敏教授介绍了结合GeoAI和SAR的高精度DEM生成及空洞区域智能化学习重构建模,探索了融合多源遥感数据的高精度地形建模方法;陈传法教授介绍了高精度数字地形建模理论与方法研究,针对高精度海量LiDAR点云数据精细化地形建模存在的问题,介绍团队在点云滤波、点云简化以及插值建模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熊礼阳教授介绍了基于增值型数字地形建模与分析研究,以维度、要素、属性为内容驱动,构建了数字地形信息增值理论框架,强调数据与地形知识的融合,实现高精度地形建模与分析;李精忠教授介绍了基于曲率小波变换的DEM综合方法,通过地表曲率小波变换实现对DEM数据的有效综合;赵明伟教授介绍了在教学中探索科学问题—以《数字高程模型》课程教学为例,分享了教学与科研融合的经验;刘凯副研究员介绍了湖盆地形高精度建模技术及其在湖泊水资源调查中的应用;郑智嘉博士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全球沙丘格局尺度自适应分类,提出一种新的深度学习方法,实现了高精度的全球沙丘制图。会议过程中,汤国安教授等对每位报告做了精彩的点评与研究思路分享。


地貌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制约地表过程发生与进程的主导因子,也是地球表层过程与地球深部过程共同作用对象与交叉领域,更是地质、水文、土壤、气候、生物等众多学科研究工作的基础资料与分析依据。因此,对数字地貌的表达、建模、分析与应用一直是地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数字地貌建模与分析专题师生紧密围绕核心议题,深入回顾数字地貌建模与分析发展历程,系统总结近年来数字地貌与分析新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等,致力于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数字地貌研究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方向。


图片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12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