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天地 - 科普动态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科普讲座在成都举行
发布时间:2018-05-29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2009.5.12   四川省地理学会

在汶川5·12大地震一周年纪念之日,在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之时,由四川省地理学会、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专委会、成都山地所、四川科技馆共同承办的“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科普讲座”于2009年5月8日在成都举行。来自绵阳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玉林中学,以及四川省科协、成都市科协的有关领导和“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的志愿者22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在讲座开始之前,部分与会者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四川科技馆内的航空航天、机器人、信息科技等近十个展区。在“四川古今杰出科技人物”展区,展示了28位著名科技人物的光辉业绩。战国时期的水利家李冰、世界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落下闳,以及世界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历史学家和文学家郭沫若、土壤学家侯光炯等艰苦卓越的历程,都深深触动了参观者的心灵,也受到了巨大的激励;在生态与环境展区,针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损耗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土地荒漠化、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森林锐减、海洋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世界十大环保问题,资环专业的学生们或认真作笔记,或用照相机和手机拍下感兴趣的画面,并对其中的某些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在四川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成都山地所副所长程根伟的主持下,科普讲座首先由成都地震局的洪时中研究员作了“汶川地震的回顾与思考”的报告。他在讲到汶川大地震的特点时指出:此次地震的破坏性最大;地表断层破裂带最大;峰值加速度打破了我国已有的最高纪录;死亡人数和受灾群众最多;是人口稠密地区的最大地震,Ⅺ度区面积达2419平方公里,是唐山地震的51倍等。他呼吁要在加强地震预测预报的同时,加强公众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嗣后,成都理工大学的李勇教授、成都山地所的谢洪研究员、四川省教科所的冯忠跃高级教师分别作了“汶川地震与防灾减灾的思考”、“ 汶川地震重灾区的山地灾害”和“中学课程中的地震知识教育”的报告。专家们用大量的图片、表格、数据和简单的文字说明,对汶川大地震作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入浅出的讲解,使与会者对汶川5·12特大地震的发生机理、表征特性、致灾范围、危害程度、发展趋势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此次地震的巨大威力和造成的严重破坏有了新的理解,对遇难者表示了深深地哀悼。

通过本次科普宣传活动,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要正确认知包括地震在内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加强自我防范意识;要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要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协调人与自然的共存和发展,否则,将会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科学是无止境的,地球表层及其内部存在着许多目前还不为人所知的奥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用创新的思维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去探索与破解,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25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