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6日,中国地理学会行为地理学高级研习班的第一讲在线上顺利举行,国际知名行为地理学家、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卓敏地理与资源管理学教授兼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关美宝教授(Mei-Po Kwan)、行为地理学的青年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塔娜副研究员应邀开讲。关老师系统介绍了环境与健康研究中纳入地理分析的人类视角,从理论上探讨了不确定地理背景问题、邻里效应平均问题和平稳性偏差问题的重要性。塔娜老师介绍了近20年来行为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前沿,并结合自身科研实践给出了行为地理学理论的青年思考。在线参会的老师和同学一直保持在千人以上,就行为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前沿进行了热烈讨论与思想碰撞。
关美宝教授讲座——整合时间地理学、环境科学和健康研究
关美宝老师的讲座共分为三个部分,层层推进,从时间地理学理论基础、环境与健康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概念和新冠疫情风险评估实践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如何在环境与健康研究中纳入地理分析的人类视角,以推进人类健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跨学科研究。
第一部分,关老师从时间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出发,指出时间地理学中的时空路径、时空棱柱和制约视角不仅是行为地理学的重要基础,而且在环境与健康研究得到广泛应用。基于时空制约的视角,她提出有必要开展地理环境暴露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研究,探讨偏向正面(蓝/绿空间、自行车道等)和负面(污染、贫困、犯罪等)的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效应。在地理大数据和瞬时移动评估设备的支持下,关老师指出如何结合不同的外界环境(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来探究环境暴露与人们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值得深思,特别强调了因果关系对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关老师重点阐述了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地理分析的人类视角需要关注的三个重要的理论概念。一是不确定地理背景问题(UGCoP),即地理空间变量对个体行为作用效应的分析结果,可能受到空间和时间不确定性的影响。关老师从不确定地理背景问题产生的原因与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出发,提出需要识别影响健康的重要空间和时间。关老师结合其研究团队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芝加哥等城市开展的大量研究,指出应用多源地理大数据和实时移动感知数据能够有效探测个体地理背景的动态性,发现个体日常活动中的环境暴露变化,以准确评估对健康产生影响的“真实”环境因素。二是邻里效应平均问题(NEAP),指与基于居住地的暴露评估值相比,基于个体移动的暴露则趋于研究区域的参与者或总人口的平均水平。关老师结合其团队对噪音与空气污染暴露开展的研究,指出邻里效应平均问题会导致移动依赖的环境暴露评估产生偏差。她特别强调在研究中需要关注环境暴露中的极端值对邻里效应平均问题的贡献,需要关注特殊群体的环境暴露。三是平稳性偏差,这一点在健康的环境决定因素研究中体现为空间差异、时间差异和数值范围差异。空间非平稳性表现为区域性差异、时间非平稳性表现为周期性变化和社会性周期特征,数值范围非平稳性表现为阈值效应。关老师结合其研究成果,对平稳性偏差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第三部分,关老师结合新冠疫情的分析详细讨论了如何降低风险和社会不平等问题。她的研究团队分析了COVID-19高风险区域的时空模式,识别了面临较高COVID-19风险的弱势群体,并探讨了相关的公众看法。其研究发现基于个体移动的方法能够获取更可靠的新冠疫情风险评估,结合NEAP能够确定处于极端状态(即没有出行选择权)的特定群体,为考虑人们在不同空间和时间的行为制定更为详细的政策提供建议。
最后,关老师强调了准确描述空间和时间上的地理背景对于确定环境和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重要,需要明确的社会政策和干预措施来解决不平等和融合问题。
塔娜副研究员讲座——行为地理学理论基础与前沿进展
塔娜老师的讲座从行为地理学理论基础和前沿进展两个方面,介绍了近20年来行为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前沿。
从时代与学科背景引入,塔娜老师指出人文地理要素的多样性、社会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城市社会转型都强调了对“人”的思考,为行为地理学的微观过程研究提供了机遇。之后,她从学科定位、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几个方面介绍了行为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指出行为地理学是以时空间行为为研究对象,具有微观视角、行为过程、主客观结合、时空间整合、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通过对行为地理学发展历程的回顾,指出行为革命和行为理论的融合扩展对当今行为地理学的重要性。
在前沿进展的部分,塔娜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从理解行为、理解个体和理解社会三个层面分享了她对行为地理学前沿的理解。在理解行为方面,她指出行为地理学以微观视角切入,在动态人地关系的背景、行为机制分析(主客观交互、多主体交互)、走向跨学科空间认知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结合其团队在绿地空间暴露和个体空间交互方面的探索,塔娜老师指出需要从个体行为视角思考邻里对于不同群体的重要性和地理背景效应的适用性,加强多时空交互和行为决策复杂机理的研究。在理解个体方面,她强调了行为研究在理解生活经历、社会关系、个人福祉方面的作用,指出应关注理论模型的深化、时空间交互和累积效应、主客观交互效应。在理解社会方面,塔娜老师从社会融合、智慧城市、低碳城市、社会治理方面出发,指出行为分析可以为微观尺度的个体研究与宏观尺度的城市空间研究之间架起桥梁,最终服务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她以不同户籍群体的活动空间分异为例,指出利用活动空间形态-暴露-交互的方法可以发现不同户籍群体之间存在的社会空间排斥,有利于理解城市社会融合问题。
最后,她总结了行为地理学核心问题是空间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并能够为动态人地关系、个体生活质量和社会可持续性前沿提供理论与方法论的支持,并对行为地理学面临的跨学科、理论、方法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
行为地理学理论前沿的讨论与总结
中国地理学会行为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柴彦威老师主持了研习班的第一讲,并组织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柴老师首先指出,中国地理学会行为地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中国地理学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行为地理学的发展不断成熟,已经跻身于中国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将为我国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理论贡献与决策支持,同时也将会大大促进中国行为地理学者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而行为地理学高级研习班作为专委会的一项重要活动,将在今后陆续开展。讲座特别设置了讨论环节,便于报告人与与会老师、同学进行互动。
针对地理背景不确定问题、邻里效应平均问题和平稳性偏差三个重要概念,与会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柴彦威老师认为行为地理从基于地方到基于人的研究范式转变,需要关注不可分割的个体行为,指出这三个问题对于健康和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对三个概念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提问;关美宝老师指出,地理背景不确定问题和邻里效应平均问题相关,但与平稳性偏差不同。香港浸会大学王冬根教授进一步提出邻里效应平均问题的其他可能性,并结合其在移动性对可达性影响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关老师列举了某些群体由于限制性移动,可能不具有邻里效应平均问题,但在总体层面依然存在。中山大学谭一洺副教授结合广州的案例与关老师就新冠疫情风险评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短时与长时行为效应的关系问题。此外,剑桥大学的刘伯初博士和北京大学的许伟麟博士生分别关于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测量细度、ICT与虚拟空间的融入与关老师进行了讨论。最后,中山大学周素红教授提出如何从基于人的研究到基于空间的实际规划,为本次探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针对行为地理学的前沿进展,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更加充分。关老师针对塔娜老师提出的正向的环境效应(比如绿地)问题进行了回应,指出绿地的研究具有意义,可以从全区域的尺度对NEAP开展分析。华南师范大学王丰龙研究员也提出可以将绿地、噪音等影响不同的因素分别开展分析比较,并提出如何处理时空机制中的个体偏好问题;塔娜老师认为,可以借助时空棱柱来反映个体受到的限制并针对偏好开展相应的专门性调查。北京大学罗雪瑶博士生提出如何理解用时空同在性去测度社会暴露内涵及对人的影响;塔娜老师解释了时空同在性反映了潜在时空交互的可能性,从而对社会融合或个体归属感的改变提供可能,需要探究更细致的影响路径。柴彦威老师再次强调了行为地理学的学科交叉性、技术先进性与应用结合性等特点,并对与会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
本次高级研习班的第二讲将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的2022年中国行为地理学术大会的会场举行,期待各位同行的踊跃参加!
腾讯会议参会者合照(部分截屏)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行为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持续了解国际学术前沿,促进与国际研究的接轨,同时为了搭建学术交流与互动的平台,促进行为地理学人才队伍培养,尤其是帮助那些在行为地理学相关领域从事科研与教学的青年教师、行业骨干及研究生,中国地理学会组织领导、行为地理专业委员会策划并承办了“行为地理学高级研习班”。2022年度,行为地理学高级研习班将围绕行为地理学理论、行为地理学方法、交通行为研究前沿、时间地理学研究进展、概率与计算时空地理学等主题进行系统讲解。研习班邀请海内外行为地理学研究与教学的一线学者作为主讲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来举办,因此,任何一位对行为地理学及其关联领域感兴趣的同仁都可以参加交流。
供稿:中国地理学会行为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塔娜、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硕士研究生李红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