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考察陕西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2022年7月31日,中国地理学会党建活动在陕西省榆林市举行。此次活动以“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推动地理学知识支撑、地理学思想扎根、地理学文化落地,是中国地理学会推进科技经济融合、创新“科技服务下基层”活动模式的重要举措。
中国地理学会科技志愿服务与党建强会专家服务团(以下简称“党建服务团”)以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周尚意教授为团长,由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长沙学院刘沛林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大学朱竑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张宝秀教授等近100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组成。中共榆阳区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秦永军同志、副主任李永洲同志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协助调研。
小乡村 大变革
制度文化是乡村发展的创新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古塔镇赵家峁村坚持党建引领和改革驱动,充分发挥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条件谋划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了从省级贫困村到如今乡村旅游示范村的蜕变。2021年,赵家峁村党支部先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殊荣。31日上午,党建服务团来到赵家峁乡村振兴学院,观摩了产权制度改革展览馆,详细了解了基层党建、农村改革、集体经济、乡村旅游、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在青云镇郑家川村和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党建服务团考察了村两委依托股份经济合作社,打造创新型田园综合体的实践模式。考察中,专家们与村镇干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远景目标和差异化发展路径深入交流了意见。
小种子 大产业
科技文化是乡村发展的技术保障。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根本出路在科技。31日下午,党建服务团来到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岔河则乡第二农场,考察现代农业发展。大地种业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第二农场是该企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和榆林市重要的粮食种植基地。专家们冒着高温烈日,走进田间地头,查看夏粮长势,观察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并听取了企业负责同志关于种业创新攻关、种业扶持发展、种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讲解。企业负责同志还表示要和中国地理学会合作,加快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与区域地理优势融合,精心培育山、川、滩三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面推进榆林农业现代化建设。
小松树 大生态
理念文化是乡村发展的指南针。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地区之一。近年来,榆林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将防沙治沙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31日下午,党建服务团走进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榆阳区小纪汗十万亩樟子松林基地,调研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模式。专家们认真听取了基地负责同志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主要做法、实践模式和工作成效介绍,详细了解了工程建设情况及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建议应进一步贯彻好“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因地制宜思想,创新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治理与修复模式,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小民歌 大文化
艺术文化是乡村发展的综合表征。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非物质文化时强调,“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提起陕北传统文化,民歌是绕不开的话题。作为本次党建活动的最后收官,党建服务团参观了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陕北民歌博物馆。专家们认真听取讲解,不时在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图片前驻足观看并发表意见。周尚意教授认为,陕北民歌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宝贵素材,地理学者应依托本学科立场,与其他学科的学者一起,分析陕北民歌生命力之所在。长沙学院刘沛林教授认为,应该把民歌作为新的抓手,研判和挖掘乡土文化基因,促进陕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为乡村振兴夯实根基。广州大学朱竑教授认为,民歌是陕北地区的重要名片。如何把这张文化名片,打造成为经济名片,文旅融合发展是重要抓手。
本次党建活动,充分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陕北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一些专家感慨,过去几年的陕北,真是一年一个样,十年大变样。沟壑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土崖窑村建成了文化农庄。
经过本次深入一线的考察,专家们为“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收集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对于参加考察的研究生们,也是一次寻求未来科研方向的机遇之行——发现新案例,挖掘新视角,启发新思路,努力把文化地理学的科学研究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自己的梦和祖国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