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天地 - 科普动态

京津冀也有“桂林山水”
发布时间:2021-11-04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我国西南地区地表广泛分布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温湿气候和良好的水文条件使这一地区成为世界上岩溶地貌(也称喀斯特地貌)最为发育的地区,每年都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到此观光旅游。我国华北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其实也有些很多地方分布着石灰岩等可溶性的岩层,究竟有没有像桂林山水那样的岩溶地貌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呢?


京津冀地区在元古宙的中晚期和古生代早期曾是汪洋大海。经过长达十多亿年的海洋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等碳酸盐岩。这些岩石在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广泛出露,只要有适当的水文条件和构造条件,经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均可形成一定规模的溶洞。例如北京平谷区的京东大溶洞、房山区的上方山云水洞、石花洞、天津蓟州溶洞、九龙山溶洞和河北省涞水县野三坡景区内的鱼谷洞等。这些岩溶洞穴由于岩性、构造和水文条件的差异,在形态、规模和洞穴内的溶蚀、沉积状况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别。


图片


图片


图片


天津蓟州溶洞发育于中元古界雾迷山组白云质灰岩地层之中,洞内沉积有石钟乳、石笋、石柱、壁流石、石幔、石盾、石花等洞穴沉积。蓟州九龙山区中元古界高于庄组的白云质灰岩因水的侵蚀和溶蚀作用,在地下沿构造裂隙形成了石花洞、通天洞、无底洞,洞中洞,子母连环洞等地下岩溶景观。


河北省涞水县野三坡景区内的鱼谷洞位于小溪河东侧一级阶地(拔河高度3-5米)属于横向溶洞,是早古生代寒武系的石灰岩被地下径流侵蚀和溶蚀而成,形成于中更新世(73万年-12.8万年)的晚期。深约1800多米,洞顶和洞壁可见规模不等的窝穴,还有边槽、指向流痕等,均为地下水溶蚀的痕迹。洞内有各种造型的石钟乳、石笋、石柱,洞壁上有泉华、壁流石、石盾、石幔、石瀑布,地面有钙华板、石梯田、穴珠等洞穴化学沉积物。洞穴南侧的鱼谷洞泉甘冽清凉,长年涌水不息,水中富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微量元素,是难得的天然矿泉水。每逢农历谷雨前后,泉洞就会不断的向外喷鱼,成为千古之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京津冀地区的有些溶洞,曾经是古人类生活的地方。例如位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猿人洞遗址自1927年进行大规模系统发掘以来,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发掘出土代表40多个“北京人”的化石遗骸,10多万件石器,近200种动物化石及大量的用火遗迹等,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类化石宝库和古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年代学、环境学及岩溶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证明北京猿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前,其创造出颇具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对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1930年在龙骨山顶部的溶洞中还发掘出生活于2万年前后的古人类化石,并命名为“山顶洞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恢复了对周口店遗址的发掘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北京猿人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是中国科学家为世界考古史做出的伟大贡献。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发现,充分反映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北京生活的状况。   

   

图片


图片


图片


京津冀地表有石灰岩分布的地区虽然峰峦叠嶂,但是由于气候条件和水文条件的制约,现代地表岩溶并不发育,只发育有石芽、溶蚀沟等岩溶微地貌,很难形成云贵高原和桂林山水中常见的峰林、峰丛、漏斗、落水洞、天坑那样的地表岩溶地貌。但是在北京市房山区十渡与河北省涞水县接壤的拒马河河谷两侧山地海拔五、六百米以上的高度确实有几千万年以前形成的“桂林山水”。这是由产状平缓的中元古界雾迷山组碳酸盐岩地层形成的峰丛、峰林、孤峰、平顶山等古岩溶地貌,最典型的有笔架山、蝙蝠山、龙山、虎山、麒麟山、童子山等。上述地表古岩溶地貌反映出在五、六千万年以前的新生代古近纪时期整个华北地区山峦起伏、气候炎热、降水充沛,所以造就了碳酸盐岩分布区“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自然景观。鉴于当时在华北地区北部和西部发生地壳运动,分别产生了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深大断裂带,断裂带两侧的地壳发生抬升和沉降。在北部和西部的抬升区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而南侧和东侧处于华北沉降区,区内那些山峦起伏的“桂林山水”则一边沉降,一边不断接受来自上游山区的河流沉积物堆积,终于被巨厚的沉积物所覆盖,形成了埋藏于平原之下的“古潜山”。


在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抬升的过程中,碳酸盐岩分布区的古岩溶地貌长期受到外力侵蚀,大部分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有本文所提到这些少数地区还侥幸有所保留。只是由于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强烈向西挤压,使该地广泛发育X共轭剪节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追踪张节理,新构造运动导致这里的地壳快速抬升,地表流水沿节理强烈下切侵蚀,在峰峦叠嶂的古岩溶地貌的基底之下又形成了深度数百米、两壁陡立的嶂谷。这种奇异的景观以河北省涞水县野三坡百里峡景区内的海棠峡、蝎子沟、十悬峡等最为典型,因此在这里要想看到残留的那些地表古岩溶地貌,只有攀登到五、六百米以上高度才能亲密接触到几千万年前的“桂林山水”。不想爬山的人可站在北京十渡的拒马河畔向西远眺,也能领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情画意。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李兆江(天津师范大学)

转自:天地人1909公众号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25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