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闯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恩师的故乡——广东省揭阳市[1],
来到恩师曾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学堂——揭阳真理中学[2].
之前,我曾一遍又一遍地读过恩师的生平——他出生在揭阳。
然而,揭阳在我的脑海中只是几个汉字,就是一个地名。
今天,我置身于山、水、海、田、文“五味地理”[3]俱全的揭阳,
踏上被榕江南北河环绕的宝葫芦[4]的重心——江夏村,
融入以“言真理、思真理、追求真理”为校风的真理中学,这里的一切能让我感觉到揭阳养育出恩师这样的人才,
是有其家庭和家乡的渊源。
我感慨万千。
我愿借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感言,
我的感言题目是“恩师颂”。
我的恩师是林超教授,
他是你们真理中学创建人——林建中校长的长子,
也是你们真理中学的学长。
他于1909年4月13日出生在揭阳江夏村。
他是在教堂的赞美诗[5]和追求真理的校风熏陶中长大。
在真理中学毕业后,他17岁考入岭南大学,后入中山大学哲学系。
他出类拔萃的英文读、说、翻译和写作水平使他在大学学生时代就成为中山大学地理系系主任、德国教授的授课翻译。
他热爱地理学,21岁的他在中山大学以优异的成绩在地理系提前毕业,并留在中山大学地理系任助教[6]。
193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中英教育基金的资助(中英庚款),
到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求学。
1938年他获得博士学位,
他是英国利物浦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地理学博士学位获得者[7]!
我为真理中学自豪,
因为你们的学长在异国他乡,
在英国的利物浦大学建立了我们中华民族永远骄傲的丰碑!
在抗日战争战火纷飞的1938年,
他来不及戴上博士帽,就应祖国之召急切回国,
接任了中山大学地理系系主任的重担,
这一年,他29岁。
他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地理系系主任!
30岁,他又被提升为中山大学理学院代院长,西南联大教授。
他被誉为最年轻有才的大学理学院院长[8]。
1940年他参与创建中国地理研究所,
他是中国地理研究所开创时期有突出贡献的功勋专家之一。
作为研究员和人生地理组组长[9],
他出色地领导同仁完成了“乡土地理调查手册[10]”,
这是我国近代、现代地理学史上第一个地理调查标准,
他为我国地理科学考察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开凿了先河。
在这个基础上完成的“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报告[11]”
堪称是“乡土地理调查手册”的姊妹篇,
被誉为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地理研究的杰作[12].
他人在偏远的北培,
却发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地理基础及其展望[13]”的叫绝之作,
他以地理位置、资源、人口为基础,论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负之必然,
这是我国民国以来最有卓识的军事地理不朽之作!
他对云南边疆、新疆边疆、蒙古边疆的地理考察和研究[14],
充分体现了他忧国之心和作为地理大家科学救国之情。
除此之外,他又积极参与创建《地理》杂志(中国国家地理前身)和《地理学报》杂志,
他是这二个地理界权威杂志创刊号出版委员会的委员[15] [16].
1947年,作为中国地理界的领军人物,
他勇敢地担负起中国地理研究所第三任所长的重担,
这一年,他38岁。
他是截至目前,在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最年轻的地理所所长!
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
中国地理研究所从重庆的北培东迁至南京。
在民不聊生,物价飞涨的年月,
他上下奔走,四处筹款,
就像他的父亲当年为真理中学的建立和发展四处奔波筹款一样,
为的就是留住中国地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并让他们能过上略微体面一点的生活,
也为了研究所能够得到维持和发展。
正是由于他的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解放前夕的中国地理研究所成为我国地理学最重要的人才储备库,
才为解放后的北京地理研究所[17]、南京地理研究所、广州地理研究所[18]和西北地区地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19]、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等)的创立和发展输送了宝贵的地理学人才。
1949年是一个伟大的年份,
新中国在这年诞生;
1949年对于中国地理学来说也是一个伟大的年份,
国际地理联合会在停止了15年后于4月在西班牙里斯本召开第16届世界大会。
恩师以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和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了这次大会[20]。
然而,中国只有他一人出席这次会议,
他没有一位帮手,也没有一位可以商议之人。
为了中国能够取得国际地理联合会国家会员的资格,
他提前来到里斯本,在大会的第一天,
就向大会秘书长递交了中国加入国际地理联合会的申请[21].
之后,他一个人在会上、会下展开了全方位的科技外交的斡旋。
他的确是太有才了,
他那封字字句句牵动决策者投票举向的申请函和成功的外交斡旋,
终于使国际地理联合会最高审议大会做出了接纳中国作为国家会员的决议[22]!
他真了不起,
他一个人把中国地理学会走向世界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5年[23]!
他是中国地理学会走向世界第一人[24]!
1950年2月,当他手捧着中国成为国际地理联合会正式会员国的成果,
当他把在会后亲手一本本挑选、千辛万苦购置和“几经交涉”才带回国的600公斤外文图书资料交给中国地理研究所后[25],
他被调离地理研究所,到北京待命。
天有不测风雨,他遭遇到“莫须有”的怀疑和突如其来的打击。
1950年9月,他被安排在清华大学任教授[26],后转北京大学任教授。
但是,“极左”的思潮和“莫须有”的怀疑让他付出了太大的代价!
他一人出席国际地理联合会第16次世界大会的历史成为无中国人可以出面证明的“历史不清”问题,
他为什么在这个关键时刻不留在国内迎接解放,而到外国去的问题“交代”数遍也无人理解,
他因而长期地被“挂”起来,不能被使用[27].
他的人文地理课程成为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典型案例,
他写的许多论文、译作,均不能冠以他的名字,这些文章或无名、或冠以他人名字发表。
什么人能够忍受这么大的委屈!
什么人可以接受这么大的落差!
要知道,
1949年的他,不仅仅是中国地理研究所的所长,
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世界大会中国代表团唯一的顾问[28],
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干旱区委员会15人专家组第二号人物——书记报告专家[29];
他是英国文化委员会中国顾问[30],
他是国民党政府迁台应许给予厚禄和显赫地位的重点专家之一,
他有去美国的邀请和条件,那里有他的亲属,
他有留在英国的便利,那里有他的母校,有他的朋友,
…。
然而,他什么都没有选择,
带着他采购的222本外文书籍回国了[31]。
我问过他:“您冒着这么大的政治风险去做这件事,为什么?那么好的邀请您不去,选择回国,您不后悔吗?”
他的回答简练而钢劲:“我是地理研究所所长啊!”,“我的事业在中国啊!”
我的恩师是伟大的!
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对地理学事业的贡献,
他的伟大,更在于无论什么都淡不去他对祖国的那份热爱和
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他对地理学事业那份责任感!
他就像那黄山上的迎客松,
任凭凌烈寒风吹打,任凭狂风骤雨洗涤,
即便没有肥沃土壤,即便缺少阳光雨露,
他还是那样挺拔、照样那样翠绿!
这棵大树靠的是什么?
他靠的是内在!是内在那无穷的生命力和深深扎在岩缝中的根!!
我的恩师是伟大的!
他的伟大,也不仅仅在于他能够无怨无悔地承受着这对于一般人来说难以承受的一切,
他的伟大,还在于他在这严冬的岁月里没有蜷缩,
他义无反顾地继续他的地理学研究,
而且在他的研究中不断地创造辉煌!
1950年,他仔细地研究了在英国购置并带回来的30多本关于西藏的地图和书籍[32],
研究了西藏地理和人文历史,
考证了世界第一高峰命名的来龙去脉,
他果断提出将世界第一高峰由埃拂勒斯峰正名为珠穆朗玛峰的意见[33].
1952年,经政务院批准全国使用珠穆朗玛峰这个名字。
1954年,他发表了大学教学使用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大纲” [34] ,
该区划方案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然地理区划方案,
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称他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 [35] 。
1960年,他提出由下至上开展地理区划的方法论[36],
1965年,他提出开展土地类型研究的理论,并以北京市山区为例做出案例研究[37],
20世纪70年代,他翻译了大量的外文资料,编撰了“国内外土地分类和景观学研究” [38] ;…
冬天终于过去,当科学春风吹满大地的时候[39],
他已经是近70岁高龄的老人。
他在对地理学进行理论总结的同时[40] ,
向国内推荐新兴的景观生态学,
也特别关注地理学教育,
他提出要对高等学校地理教育进行调整,[41]
要特别关注对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问题。[42]
他身体力行,
他把他对地理学事业的全部热爱都倾注在培养学生的大业上。
他是北京大学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他是北京大学地理系博士后流动站的创建人。
他不拘一格选学生[43],
他用自己的钱请亲属朋友在国外为学生买书[44],
他把自己的书房当作课堂,
他亲自整理国内外最新成果资料供学生们学习,
他把世界水平地理学热点议题拿到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
他把学生推荐到国内外地理学的前沿[45],
他为学生们的进步竭尽全力!
恩师在军事政治地理学、人文经济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地球信息科学、地理教育学、地理学科技外交等一系列领域中,均为国家培养出起到传承作用的接班人。
他培养的第一位博士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引进,
成为我军第一位具有博士学位的现役军人。
恩师在抗日战争时期创立的军事政治地理学的事业已经由这位具有少将军衔、中国军事地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的学生继承和发扬光大;
他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后加拿大高访后回国,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北京大学继续开设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课程,一本本关于中国地理多样性和区域开发的论著在这里产出。
这就是他的学生们:
美国高访后回国,现任中国区域协会会长、区域经济杂志主编、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政府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地理,区域开发;
在美国博士后并在北美工作7年后回国,现任联合国促进发展中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与应用全球联盟共同主席,联合国信息通讯技术与发展全球联盟高级顾问,国际地球观测卫星委员会信息系统与服务工作组用户副主席,北京大学林超地理学奖奖学金项目创建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兼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世界资源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地球信息科学,世界地理与世界资源;
在英国进修、比利时博士后回国,现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副主席兼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的位置上服务了8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综合自然地理,景观生态学;
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定量地理学,地理学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北京市优秀教师,研究方向:区域地理学,地理教育;
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综合自然地理、土地生态与可持续农业、高等教育;
加拿大、美国高访后回国,全国高等院校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综合自然地理,自然资源,自然保护;
美国、加拿大高访后回国,中山大学校长助理、地理与规划学院院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旅游科学院会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区域规划,地理教育。
经他推荐出国留学并在学术上有造诣、在国外工作的学生也是历历可数:
如:美国塔克萨斯州立大学地理系教授,美国迈阿密州政府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官员等。
恩师以他在地理学领域古今、中外、文理囊括的渊博学识,
理论、方法、科研、教学、独立研究、领衔带队皆通的丰富阅历,
还有他那海纳百川的人格魅力,
终于在他有生之年被中国地理学界所认识。
1984年他被拥戴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的总主编[46]。
地理界的各路“诸侯”聚集在他的旗帜下,
一本中英文本地理学名词词典出版了[47],
一本权威性的、中国版的大百科全书地理卷问世了[48]!
春蚕到死丝方尽,
1991年6月1日,他抚摸着刚刚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
在北大医院与他的亲属、他的学生和他眷恋并为之奋斗一生的地理学事业告别,
安详地合上他那慈祥的双目,
走完他82岁的人生历程。
之后,他与中国许多著名文人、名流一样安息在松柏翠绿的北京万安公墓。
今年恩师诞辰百年,
中国地理学会将纪念恩师诞辰百年的活动纳入到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周年纪念活动日程中。
北京大学、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中国地理学会、中山大学[49] 、国际地理联合会、利物浦大学和家乡揭阳等150多位专家学者于金秋十月汇聚北京,纪念恩师百年华诞。。
北京大学校长称他是北大的骄傲[50],
中国地理学会誉他为地理学大师[51];
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冠他地理学泰斗(GIANT)[52]
中山大学地理与规划院长把他誉为地理之星[53]、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和南京地理湖泊所长纪念他为我们的好所长[54] 、
揭阳市政府领导称他为家乡杰出的先贤[55]、
利物浦大学教务长赞美他是利物浦大学与中国合作的开端者[56];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将他的学术思想和成就认做中国地理学的宝贵财富[57]、
大百科全书总编辑部称他是众望所归的地理学编撰领衔专家[58];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秘书长称他是值得后辈敬仰和缅怀的学者[59] 、
“我的父亲去世得早,如果我能选择父亲的话,我就选择他”!北大的一位教授转达了来自英国学者的信息[60],
国际景观学会中国分会[61]、北京大学[62]、北京师范大学[63]、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64]、东北师范大学[65]、首都师范大学[67]、中科院沈阳生态所[66]、复旦大学[68]、林超地理学奖获得者[69]……
15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异口同声:
他开创了中国地理学走向世界的新纪元!!
他像他亲自为之正名的珠穆朗玛一样,巍峨屹立在世界之巅,
他是那样的孤独,又是那样的被群山簇拥;
他是学者、长者、一代宗师[70] [71],
他是终生为地理学事业而殚精竭虑的谦谦君子[72]!
他才华横溢的地理学学识和德高望重的真人人品,
犹如那天使展开的双翼,
自由地舒展在地理学的天堂!
他是中华地理一奇峰[73]
他是中国地理学的国粹!
随着岁月长河的缓缓流淌,
他那璀璨的光芒终将在中国地理学的国宝库中闪烁!
今天,真理中学将恩师一家故居(林建中故居)“敬德堂”重建[74],
并将其辟为真理中学校史馆。
我们在全校三千多名师生雷鸣般掌声和“今天是个好日子”优美歌声的伴随下,
向恩师纪念室敬献我们在地理学事业继往开来的成绩[75];
何时归故里[76]?
今日踏新村[77]!
师生情深在这里沉淀。
在“敬德堂”前我们深情地栽下了“恩师树”。[78
一锹一锹的泥土,连同每位学生的感恩和怀念之情,
培在那蓝天白云衬托的玉兰树下。
那洁白的玉兰花,
象征着我们恩师一世的清白!
她那先花后叶的生态习性,
是我们恩师一生品格的真实写照:
没有绿叶的扶衬,他也会把美丽带给人间!!
我在参观“敬德堂”时,一首真理中学的校歌映入我的眼帘,
真理,我校才之渊,
真理,我校寿无疆;
这首真理之歌真好!
她终于让我找到了为什么恩师能够毕生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这个令人费解问题的答案!
我赞美真理中学之灵,
我颂扬真理中学之魂,
我衷心祝愿真理中学这首百年老校的真理之歌,
这首曾伴随着恩师毕生之歌,
响彻揭阳,
超出广东!
越过中国!!
走向世界!!!
注释: [1]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属地级市,辖1区(榕城区)、3县(揭东、揭西、惠来)和1县级市(普宁市)。2008年末,人口641万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320余万人,归侨180余万人,是著名侨乡。 [2] 揭阳真理中学1906年创立,广东省一级学校,现有53个初中教学班,学生3000余人,教职员工200余人。 [3] 山、水、海、田、文“五味地理”指:山:揭西的大北山,大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此,全市森林覆盖率46.9%;水:广东省第二大河——榕江及龙江、练江三大水系;海:濒临南海,海域面积7689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82公里,沿海岛屿30多个;田:陆地面积5240平方公里,其中,中部、南部和东南部都是广阔肥沃的榕江冲积平原和滨海沉积平原。素称“鱼米之乡”;文:粤东古邑,历史悠久,潮汕文明发祥地,秦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汉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阳县。1991年立为地级市,如今正遇区域跨越式发展阶段,高速公路、揭阳潮汕机场、风力和火力电站、石油冶炼、核电站等建设项目先后启动。 [4] 榕江在揭阳市区分为二支水系,即南河和北河。二河之间包围的陆地呈宝葫芦状,渔湖镇江夏村位其重心位置。 [5] 林永信(广东省揭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诗书绵世泽大爱育英才,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
2009年10月,P113~122.
林超教授的父亲林建中,1906年创办了揭阳真理中学;祖父林奕德牧师,1902年在江夏村创办渔湖第一所初级小学——养蒙学校。 [6] 司徒尚纪——颗地理新星的升起——著名地理学家林超教授在中山大学的成长和贡献,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 2009年10月,P27~40. [7] David Sadler,
The Begi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on Between Geography in
Liverpool and in China
(利物浦大学与中国在地理学方面合作的开端与发展),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
2009年10月,P41~50.。1938年林超获得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导师是著名区域地理学专家罗士培教授。罗士培教授后来担任英国文化委员会驻中国办事处主任,1947年于南京逝世。 [8] 赵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原主任、教授)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2009年10月16日,北京大学),赵济教授原话引自北京师范大学周廷儒院士评语。 [9] 中国地理研究所二十九年度(1940年)概况,地理,1941,1(1) [10] 林超、王德基、郑象铣、薛贻源,乡土地理调查手册,地理, 1941, 1(2)。 [11] 林超、楼同茂等,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报告,地理专刊第一号,中国地理研究所,1946年。 [12] 高泳源, 中国地理研究所(1940~1999)记略。 地理研究, 1985, 4(1)。 [13] 林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地理基础及其展望,地理, 1941, 1(3)。 [14] 林超,滇缅北段未定界边境之地理及政治问题,地理学季刊,1933, 1(2)。 [15] 地理学报创刊号,中国地理学会编辑,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九月。 [16] 地理创刊号, 中国地理研究所编辑,1941, 1(1) [17] 吴传均研究员等转入北京地理研究所。 [18] 罗开富研究员等转入广州地理研究所。 [19] 黄国璋教授等转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 [20] National Committee Adhering to THE I.G.U., IGU Newsletter, No.1, Vol.1, January 1950. [21] 1949年4月9日林超向IGU大会秘书长递交的中国申请的手稿影印件,刘闯,中国地理学会走向世界第一人——林超教授在中国地理研究所任职期间地理学术活动考证研究,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 2009年10月,P68-69. [22] 国际地理联合会通讯,1950,1(1), IGU Newsletter, No.1, Vol.1, January 1950 [23] 由吴传钧副理事长率领的中国地理学会代表团于1984年参加了第25届国际地理大会,并在该会上恢复中国在国际地理联合会会员国地位。该项成果与1949年IGU批准中国会员国相差35年。 [24] 刘闯,中国地理学会走向世界第一人——林超教授在中国地理研究所任职期间地理学术活动考证研究,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 2009年10月,P53-84. [25] 广州市军管会贸易处进口申请书记及许可证,1950年4月10日。 [26] 国立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叶企孙、副主任委员周培源、副主任委员吴晗给林超教授担任清华大学地学系地理组教授的聘书,1950.08.10. [27] 王恩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2009年10月16日,北京大学)。 [28] Provisional List of Delegation to the Fourth Session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as of 15 September 1949, UNESCO 4C/INF/4(rev.2), Paris, 19 September 1949. [29] 林超,1949~1950期间在国外活动报告。 [30] 林超,1949年出国报表。 [31] 中国海关洋货进口报单,进口口岸深圳,1950年5月9日。 [32] 林超教授从伦敦托运书籍清单,伦敦,1950年2月 [33] 署名内部报告题目为“珠穆朗玛的发现与命名”于1954年北京大学印刷厂油印,公开署名论文“珠穆朗玛的发现与命名”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1958年4期。 [34] 林超、冯绳武、关伯仁,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大纲,北京大学地理系,1954年。 [35] 蔡运龙,林超的学术思想与成就,地理学报,1993,48(3) [36] 林超,河北省及其附近地区自然区划工作的一些经验,地理学报,1960, 26(1)。 [37] 林超、李昌文,北京山区土地类型及自然区划初步研究,中国地理学会1963年会员论文集(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65年。 [38] 林超,国内外土地分类和景观学研究油印稿,北京大学,1982年。 [39]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带来了科学的春天。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讲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的著名论断。 [40] 林超,试论地理学的性质,地理科学,1981,1(2) [41] 林超,关于高等学校的地理教育,地理科学,1982,2(3) [42] 林超,地理学与地理学人才的培养,地理知识,1988年,9期。 [43] 1985年1月,林超教授在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上决定招收刘闯作为他的博士研究生,他向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申请不需要考试直接录取,获得批准。次年,刘闯入学。这是北京大学首次破例博士生不经过考试入学。在招收傅伯杰入学时,专业课免考入学。 [44] 刘闯在做博士论文时,林超教授用自己的钱请英国朋友买来英国土地利用规划总结性专著“土地利用规划”一书做参考,其他研究生几乎每人都有类似的经历。 [45] 1987年傅伯杰入学不久,林超教授就决定送他去英国学习一年回来再做博士论文。1987年第一次地理信息系统国际研讨会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召开,林超教授亲自写信给陈述彭教授,刘闯得以参会。此类例子很多。 [46]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任胡乔木聘请林超教授为中国大百科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兼地理学卷主任,1984年。 [47] 林超,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第一届),1984年。 [48] 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理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 [49] 2009年10月16日在北京大学英杰学术交流中心新闻发布厅举办“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山大学是主办单位。 [50] 林建华(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51] 宋长青(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副主任)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讲话。 [52] Ronald F. Abler教授(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53] 保继刚(中山大学校长助理,地理与规划学院院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54] 葛全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杨桂山(中国科学院南京湖泊地理研究所所长)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55] 林丽娇(广东省揭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56] David Haler教授(英国利物浦大学社会与环境学院院长、教务长):Beginning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and
China,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 [57] 莫多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58] 孙观龙(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59] 刘永泰,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秘书长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60] 周一星(北京大学教授)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61] 傅伯杰(国际景观学会副主席、中国分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 [62] 秦其明(北京大学地球空间学院副院长、教授)、马霭乃(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教授)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63] 张兰生(中国地理学会原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教务长、教授)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64] 李秀彬(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申元村(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65] 景贵和(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66] 马礼(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67] 肖笃宁(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副主席,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前主席,景观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土壤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68] 吴承照(同济大学建筑城规景观学系教授)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69] 刘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07年林超地理学奖获奖者,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70] 黄润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自然地理与环境,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 [71] 郑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学术组组长)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72] 黄秉维(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林超地理学论文选《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73] 曾昭璇教授(地貌学家)致林超八十寿辰贺词,1989年 [74] “敬德堂”原林建中故居,后人将其捐献给真理中学,真理中学投资重建后设立“真理中学校史馆”,2009年10月25日重建剪彩。 [75] 刘闯代表林超教授的学生向“敬德堂”赠献藏品,其中包括林超教授学生著并敬献的17本专著、北京大学林超地理学奖历届获奖学生名单、刘闯获得的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最佳成就奖证书和“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大会合影 [76] 1986年家乡筹建敬老院,林超赋诗:少饮渔湖水,老居北京城。青春恨聚少,白首更情深。阵阵南飞雁,悠悠游子心。何时归故里?相见话升平! [77] 2009年10月25日刘闯在参观“敬德堂”时题联:上联:何时归故里(取林超诗句),下联:今日踏新村,横幅:师生情。 [78] 在“敬德堂”前同时栽下还有林建中后裔培土的“思亲树”。 “思亲树”和“恩师树”左、右栽植在院门两侧,树种均为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促进发展中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与应用全球联盟共同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世界资源研究所所长、教授、林超先生的学生)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