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华(1956-2018),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国际地貌学家协会红层与丹霞地貌工作组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主任、丹霞山总工程师和科学顾问。
1987年,当时还在安徽宿州学院任教的彭华跟随恩师、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来到韶关编制《广东丹霞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犹如伯乐遇见千里马一般,彭华对丹霞山“一见钟情”,自此结下不解之缘。彭华曾深情表示:“可能是凭一个地学工作者的专业敏感,我第一次见到它,就被它震慑了,感觉仅仅作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太委屈它了。”从那以后,帮丹霞山争取更高的品牌,成了彭华发自内心的冲动,“有了更高的品牌不仅可以更好的发展旅游,更希望这个品牌形成更强的保护压力,制约不合理开发和破坏性建设,使之可以为全人类永久共享。”
1992年,丹霞山管委会决定对丹霞山进行大开发。时年36岁的彭华舍弃城市的舒适生活,毅然带领全家来到粤北山区的仁化小城,投入到丹霞山地貌研究和丹霞山景区开发的工作。
自此,彭华一边潜心丹霞地貌的学术研究,一边以核心专家的身份,推动丹霞山从“地方名山”一步一步地升级为“中国名山”和“世界名山”。整整三年,彭华一直以忘我的态度投入到丹霞山的研究和新景区的开发中,亲手设计、亲自带队施工,完成了翔龙湖景区和阳元山景区的开发建设,培育了公园第一代规划建设和科普讲解队伍,由他亲自设计的新山门综合楼也一并交付使用,将丹霞山由一座山头扩展为三个园区,丹霞山的知名度和游客满意度大幅提升,游客量迅速攀升,仁化旅游经济自此腾飞。
早在1993年第一届全国旅游地貌学术讨论会上,彭华就提议丹霞山申遗。1995年,彭华离开丹霞山,但依旧把丹霞山的保护和利用挂在心上,并未放弃把丹霞山推向世界的梦想。之后7年,几经研讨,丹霞山申遗均认为“暂时不宜”而搁置。2004年初,丹霞山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首批28家世界地质公园之一。彭华再次提出,丹霞山的下一个目标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由于各种原因,建议仍未被采纳。两次出师未捷,彭华却并未就此放弃退缩,他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丹霞山的价值会被进一步发掘出来不断提升,而有关方面的认识也会慢慢转变”。
2003年,彭华得知中国要申报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竭尽全力争取国家、省、市和仁化县的支持,在最后时刻连续数日不眠不休准备申报资料,并亲自前往北京为丹霞山作申报陈述,最终以总分第五名列入国家推荐名单。2004年2月14日,在彭华的主导下,韶关丹霞山入选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2006年,在住建部的推动下,丹霞山被列入了丹霞地貌捆绑申遗的提名地。从2006到2010年,彭华持续担任南方六省“中国丹霞”联合申遗项目专家组长,同时担任丹霞山申遗专家组长。
2009年,彭华在韶关组织了第一届国际丹霞地貌学术研讨会,邀请了20多个国家的全球知名地理、地貌和地质学家参加会议,共同研究丹霞地貌,最终促成了大会通过《丹霞宣言》。这一次大会,使得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地学家们终于认可了“丹霞地貌”。丹霞,从此成为世界地球科学词典里惟一一个中文发音地貌名称。
作为中国丹霞申遗的倡导者、发起人和首席科学家,彭华发挥着专业支撑和主心骨的作用,并参与了申遗工作几乎所有的重大决策,为中国丹霞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做出了卓越贡献。而这个中国第一个由地理学家主持的遗产申报项目,也是涉及面最广、工作难度最大、一次入选遗产地最多、影响最大的自然遗产申报工作。
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2010年8月,中国丹霞申遗成功。中国顺利一次性通过六座名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至今为止这一事例依然全世界仅此一例。
2014年起,彭华承接了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全国丹霞地貌基础数据调查项目。项目伊始,他就争取了科技部同意研究成果花落丹霞山。数年来,彭华和他的研究团队成员挤出几乎所有空余时间,在世界各地展开实地调查。他们在酷暑中穿行大漠戈壁,忍受高原反应攀爬在四五千米的青藏丹霞,为的就是拿到真实的第一手数据,努力为中国丹霞地貌的研究和全球对比研究树立科学范式和数据基础,为丹霞地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外出考察取样余下的各地丹霞岩样他都细心整理好,然后亲自开车将标本一次次运送到丹霞山,成为丹霞山博物馆最有价值的岩石标本展品。
2010年申遗成功后,彭华夫人丰老师曾这样感叹:“你是一个智者,因为你永远充满了才思,有无尽的创造力;你也是一个傻子,因为你对什么事情都保持童真,在你面前,没有灰心,永远乐观地追求着你的梦。难怪人家说无知者无畏,是啊,只有傻子才能创造出惊天动地、史无前例、红遍全球的中国丹霞!”。彭华的学生在丹霞申遗成功后曾写了一个“大哉彭华”的感言,这是对彭华大气磅礴的做人做事风格与品德的恰当写照!
丹霞山当地的很多村民也都认识彭华,并且对他充满了感激和敬仰。大家一致给予彭华高度的评价:“他一生痴爱丹霞,为丹霞的保护、开发、利用倾尽一生。”一个人为一座山、为一个地方,数十年如一日不计回报、充满热情地去奉献,实在难能可贵!他对事业的担当和奉献、对信仰的忠诚和追求都让人敬佩,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典范,是我们的榜样。
部分资料来源: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