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天地 - 科普动态

追求真理的地理学家——竺可桢
发布时间:2021-9-14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现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竺可桢作为第二批庚款留学生赴美留学,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34年,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64月起,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户米商之家。竺可桢从小就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入学澄衷学堂后不久,他就在自己床边贴上一张纸条,上书醒来即起四字。从此,醒来即起成为竺可桢求学的座右铭,激励着他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

 

    19109月,作为第二批庚款留学生,竺可桢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邮轮。8年之后,已经获得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的竺可桢,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气象学博士,竺可桢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广设测候所、收回天气预报主权”……回国后的竺可桢为我国近现代气象事业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成为近代中国问天第一人。

 

    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这正是竺可桢的理想,再苦再难也无所畏惧。然而,从1936年开始他最主要的工作,不再是气象研究。那年春天,竺可桢正式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一职,从一个科学家成为了一个教育家,以振兴文化教育事业来报国。

 

    抗战爆发后,面对着战火中岌岌可危的学校,竺可桢决定带领全校1000多名师生走上西迁之路。初迁浙江於潜、建德,继迁江西吉安与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四迁贵州遵义湄潭。浙大长达2600多公里的西迁路径与红军长征路径前半段基本吻合,这一壮举,被誉为一支文军的长征。为一校之长,不止要对学生负责,更要对国之教育负责。在竺可桢的带领下,师生在哪里,浙大就搬到哪里,图书馆实验室就用双肩挑到哪里。庙宇、祠堂做教室,自己开荒种菜、饲养鸡鸭,无论条件如何简陋,竺可桢从不耽搁第一时间开堂上课。于是,一篇篇高质量的论文在中国的山沟中完成,发表在《自然》等世界顶尖期刊上,浙江大学也因此声名鹊起,被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为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求是精神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就是在西迁的颠沛流离中,求是校训诞生了。

 

    19381119日,竺可桢在广西宜山主持召开校务会议。在他的倡议下,会议确定了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

 

    之后,竺可桢在历次演讲中反复强调:求是精神就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理的精神,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求是精神首先是科学精神,但同时又是牺牲精神、奋斗精神、革命精神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深刻理解求是的内涵,他不厌其烦地跟同学们说:你们要做将来的领袖,不仅求得了一点专门的知识就足够,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深思熟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竺可桢不仅是求是精神的积极倡导者,也是一生笃行求是精神的楷模。

 

    比如在用人方面,竺可桢唯才是举,用人唯贤,没有门户之见。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浙大聚集了一大批当时各领域的精英知识分子。可以说,竺可桢以求是精神和人格魅力网罗了一大批名师大家。苏步青、王淦昌、束星北、贝时璋、谈家桢、蔡邦华、梅光迪、张其昀等中青年教授都是在浙大期间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解放后,竺可桢出席了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为百废待兴的中国建立了许多第一个:我国第一个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机构、我国第一批研究和治理沙荒的机构、第一批研究冰川和海洋的科研机构。

 

    19583月,竺可桢写信给院党组,提出了入党申请。在申请书中,他这样写道:要把自己一切力量献给社会主义事业,争取做到:1、全心全意服从党的领导;2、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推进人民的科学事业;3、努力改造自己,争取成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

 

    竺可桢在72岁高龄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终于完成了心愿,他高兴地说: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入党后,竺可桢在一篇万字思想汇报中,把自己比喻成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决心老老实实地尽力而为之,所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懈怠。

 

    作为我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始终关注并尽毕生之力开展气候变化研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先行者,他始终关注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先行者和实践家,他担任浙大校长13年,使浙大成为全国著名学府;作为中国科学院的奠基人和卓越领导者之一,他为发展新中国科学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竺可桢对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求是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原文作者:吴雅兰

单位: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

转自:浙大地科学院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25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