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29日,2024年中国地理学大会暨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15周年纪念会在南京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主办,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承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地理学会、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和北京数字绿土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本次大会是我国地理学界的一次盛会,来自国内外500多个单位的3000余名专家学者和学生参加会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以及王颖院士、叶嘉安院士、傅伯杰院士、刘丛强院士、陈发虎院士、徐义刚院士、成秋明院士、朴世龙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前主席Michael Meadows院士、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主席Patricia Ehrkamp教授、俄罗斯地理学会第一副执行主任Ilya Gurov先生、意大利地理学会特别代表Paolo Sellari教授,南京大学副校长陆现彩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孙福宝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张甘霖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袁林旺教授、河海大学校长杨桂山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吴攀教授等中外嘉宾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还有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董治宝教授、葛全胜研究员、何大明教授、贺灿飞教授、刘敏教授、鹿化煜教授、宋长青教授、薛德升教授、张国友研究员,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关美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樊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李新研究员和南京师范大学闾国年教授等。
本次大会以“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与创新”为主题,邀请李德仁院士、傅伯杰院士、刘丛强院士、徐义刚院士、朴世龙院士、Michael Meadows院士、关美宝院士、Patricia Ehrkamp教授、史培军教授、葛全胜研究员、樊杰研究员、鹿化煜教授、李新研究员13位专家作大会特邀报告和主旨报告。
大会开幕式盛况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主持。南京大学副校长陆现彩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陈发虎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前主席Michael Meadows教授、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长Patricia Ehrkamp教授、俄罗斯地理学会第一副执行主任Ilya Gurov先生、意大利地理学会特别代表Paolo Sellari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孙福宝研究员先后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总干事 Joe Smith博士发来祝贺视频。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主持大会开幕式
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陆现彩致欢迎辞,向莅临大会的各位嘉宾和参会代表表示欢迎,并向长期以来支持南京大学地理学发展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指出,地理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国家战略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介绍了中国地理学会与南大的渊源,一代代南大人服务中国地理学会,伴随着地理学会成长。最后,他表示,站在新时代,回首百年卓越,展望未来,希望能携手在场嘉宾,聚力内涵式发展,努力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做出地理学新贡献,创造新辉煌。陆校长代表学校衷心感谢各位院士、领导、学者对南大地理学科的长期关心和支持,并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陆现彩致欢迎辞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在致辞中,从中国地理学会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中国地理科学的卓越贡献和地理学科的挑战与机遇等方面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国地理科学与中国地理学会的发展历程。陈发虎理事长表示,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研究为核心,横跨自然科学、人类社会科学、工程实践等多领域的学科,具有体系庞杂,交叉性强,适用性广的特点。中国地理学会以丰富的科普活动、高层次的学术平台、优质的智库服务和活跃的国际交流走过了奋进的115年。他指出,当前地理学科遇到了学科凝聚力弱化、学科发展进程滞后于学科定位、大数据和AI推动的科学范式转变等挑战,同时也存在应对全球环境变化、表层地球系统科学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需求带来的机遇。最后,陈发虎理事长强调,创新发展是共同理想,繁荣发展是共同责任,呼吁各位地理学者携手同心、激流勇进。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致辞
国际地理联合会前主席、南京大学教授Michael Meadows在致辞中表达了他对中国地理学者和中国地理学蓬勃发展的肯定,并表示国际地理联合会将继续在多方面促成与中国地理学者的合作,促进全球地理学科的发展。
国际地理联合会前主席Michael Meadows致辞
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长Patricia Ehrkamp在致辞指出,115年来,中国地理学会致力于促进学科教育,推进知识前沿,塑造地理学的未来,在推动科学探索、培养地理学者和地理学科发展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她表示,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将继续延续,携手实现地理学领域的共同目标,并在大会现场同陈发虎理事长交换了中美协议续签合作备忘录。
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长Patricia Ehrkamp致辞
俄罗斯地理学会第一副执行主任Ilya Gurov代表俄罗斯地理学会理事会主席、俄罗斯联邦议会副主席尤里·沃罗比约夫宣读贺信,向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15周年表示祝贺。他表示,中俄地理学会形成了以定期交流活动为中心的合作框架,前景广阔,发展光明。最后,Gurov代表俄罗斯外交部授予陈发虎理事长俄罗斯外交部国际合作奖章。
俄罗斯地理学会第一副执行主任Ilya Gurov致辞
意大利地理学会执行委员会成员Paolo Sellari代表意大利地理学会主席Claudio Cerreti向与会来宾致以问候。他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带动的基础设施项目可能成为推动欧洲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当今风险日益加剧的世界中,学术合作、促进科学和文化对话是发展与推动国际合作进程的重要基础。
意大利地理学会执行委员会成员Paolo Sellari致辞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孙福宝代表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向本次地理学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向支持和关心中国地理学发展的专家、学者、同仁表示感谢。他表示,中国地理学会是我国地理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为现代地理学的繁荣发展和全民族地理文化素质的提高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的同脉渊源,凝聚了几代地理学工作者的百年奋斗历程。祝愿中国地理学会韶华不负,再创辉煌。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孙福宝致辞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总干事 Joe Smith 在祝贺视频中表达了对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15周年的祝贺,期待中国地理学会与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在未来抓住机遇、深化合作。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总干事 Joe Smith视频祝贺
本次大会开幕式上举行了2024年度中国地理学会会士证书颁发仪式。会间,还举行了《地理学报》创刊九十周年精品论文发布会、《地理学的灵魂》(商务印书馆出版)新书发布会和2024年地理大数据科技创新大赛颁奖活动,发布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何书金研究员主持。
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王岱宣读了中国地理学会关于授予陈曦、成秋明、方创琳、勾晓华、黎夏、刘卫东、闾国年、史培军、宋长青、王艳芬、吴丰昌、杨桂山、赵鹏军等13人中国地理学会会士,授予Lily Kong、Mei-Po Kwan、John P.Smol 等3人中国地理学会外籍会士的决定,陈发虎理事长为新增选会士颁发证书和证牌。
本次大会特邀报告由中国地理学会会士、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宋长青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作大会特邀报告。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宋长青主持大会特邀报告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在报告“时空智能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从PNT到PNTRC”中强调了时空智能技术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广泛应用。李德仁院士还提出了未来依靠遥感卫星星座实现信息快速传递的愿景。他指出了时空大数据在精准农业、公共安全、大健康产业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并展望了智能技术在自动驾驶、移动机器人和数字孪生技术中的发展前景。最后,李德仁院士呼吁积极推进从PNT到PNTRC的转变,以充分利用时空信息智能的力量,发展空天信息实时智能大众化服务,创造空天信息宏大产业。
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院士作特邀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在“地球科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报告中,从人类文明的认知、财富、规则三个角度,结合地学理论进展深刻改变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案例,生动阐述了地球科学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徐义刚院士指出,未来的中国地球科学学者应具有新担当,践行“地球—生命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敬畏自然的同时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提升和谐自然能力,增进人民福祉;同时也应服务国家意志、保障国家安全,维系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院士作特邀报告
大会主旨报告分别由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鹿化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张甘霖和中国地理学会会士、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闾国年主持。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鹿化煜主持主旨报告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张甘霖主持主旨报告会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闾国年主持主旨报告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在报告“地理学的前沿与热点”中强调,地理学研究应从多元转向系统,聚焦地球表层系统,特别是陆地表层系统,以应对全球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他提到,技术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正在推动地理学研究的新变革,地理学科应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院士作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朴世龙在报告“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中以全球碳循环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切入点,强调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准确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性,并指出急需构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可持续的管理系统,从而更好服务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
北京大学教授朴世龙院士作主旨报告
中国地理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葛全胜在报告“美丽中国建设与地理学发展”中分享了美丽中国专项的丰富成果。他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目前,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仍面临众多挑战。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应把握好技术和研究范式变革带来的机遇,从而更好地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葛全胜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欧洲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Michael Meadows在报告“Trends and trajectories in Chinese physical geograph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中以国际视角分析了中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并分享了当前系统地理学和人类—环境研究中的热点领域和新兴主题。他指出,中国地理学者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理学者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发挥地理学科在解决全球环境和社会问题中的关键作用。
南京大学教授Michael Meadows院士作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教授刘丛强在“地球关键带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报告中指出,全球变化发展与地球关键带过程密切相关,地球关键带研究对于理解、适应、应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报告详细阐释了地球关键带的结构和过程及其对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并强调了将人类活动纳入关键带科学的重要性。
天津大学教授刘丛强院士作主旨报告
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长、肯塔基大学教授Patricia Ehrkamp的报告“Political geographies of citizenship”聚焦于公民身份的政治地理学,关注不同尺度公民身份差异性以及空间的政治性。
肯塔基大学Patricia Ehrkamp教授作主旨报告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关美宝的报告“环境与健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前沿”介绍了行为地理学在健康地理和旅游规划中的新应用以及行为地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并通过案例展示了地理空间技术能够获取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数据,从而有助于分析人类活动和环境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香港中文大学关美宝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国地理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樊杰的报告“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文地理学创新与发展”论述了中国地理学在国家现代化发展规划和科学决策中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分享了人文地理学在促进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的需求为地理科学带来的新命题和机遇,将推动我国地理科学发生系统性的改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樊杰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会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史培军的报告“中国自然灾害区域规律与综合防治”分享了第一次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重要结果,明确了全国范围内灾情严重、自然灾害危险性高、致灾隐患严重以及高风险的县区市,拟定了主要自然灾害的综合风险和综合防治区划,为未来的灾害预防、减灾和灾后恢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和策略指导。这些成果标志着中国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减灾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未来的灾害预防和响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教授作主旨报告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鹿化煜在“亚洲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成”报告中,阐释了新生代以来以高原、季风和干旱为特征的亚洲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成演化机制。通过对渭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沉积序列的分析以及数值模拟,鹿化煜教授指出新生代以来亚洲的自然地理景观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演变阶段,构造运动和全球降温控制了亚洲自然地理景观和气候的演变。
南京大学鹿化煜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国地理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李新在报告“增强地理复杂系统预报与决策能力:数据同化与强化学习的结合”中论述了地理复杂系统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潜力,强调了AI技术在理解和管理地球系统复杂性方面的优势,特别是数据同化、强化学习、自适应决策等技术在预报与决策问题中的应用中对于预测能力的提升,有力支持了地理复杂系统的决策过程。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李新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除大会特邀报告外,本次大会设立了101个分会场进行专题学术交流,总计包含2000多个口头报告和展板,覆盖了地理学史与地理哲学、新时代地理学的内涵和外延、现代人地系统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地理与地缘政治、人与自然环境耦合机理与方法、创新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面向全球变化的地理学理论与实践、气候变化适应、社会—生态系统与美丽中国建设、地理环境与生态文明、地理学人才培养的未来等多个议题。
此次大会是一次规模大、学术水平高的盛会。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在庆祝中国地理学会115周年华诞的同时,围绕会议主题回顾中国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总结近年来地理学理论、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最新成果,研讨在全球变化和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地理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科学问题,探索新时代地理学的创新发展,促进中国地理学教学、研究水平的全面提高,服务新时代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需求。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