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城湖山江海 寻道湘黔桂”为主题,总行程约2500公里的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圆满完成。实习分湖南、贵州、广西三段进行,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学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国大学生地理学野外联合实践教学高校联盟、教育部全国地理学联合实习虚拟教研室、湖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7个地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5个地理学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基地等全国50余所主要地理学高校200余名师生参加实习。
参加实习的师生合影
贵州段实习由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贵州喀斯特山地国土生态与土地利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承办, 沿遵义湄潭—遵义会议-毕节织金洞—花溪大学城—关岭花江峡谷站—黔南罗甸大小井一线,途经武陵山区、大娄山区、乌蒙山区、苗岭,横跨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和珠江流域的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行程约1200公里。通过参观考察、入户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考察了茶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岩溶洞穴地貌与科学价值、黔中丘原地貌、石漠化治理区人地关系、地表地下“二元”结构与“FAST”国之重器选址等内容。
迎接——湖南花垣县至贵州湄潭县
完成湖南段实习任务后,实习队伍离开湖南省花垣县,开启贵州段的实习旅程。在湖南省花垣县至贵州湄潭县的大巴车上,陈正山高工通过在线会议向全体师生介绍了贵州的地质背景、地貌格局、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产业结构等总体概况,让大家对贵州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杨广斌教授带队到花垣县迎接实习队伍
遵义湄潭——茶产业发展与红色文化考察
“中国茶业第一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田”的湄潭县,成为贵州段实习的起点站。实习队实地考察了湄潭县乡村振兴示范点龙凤村、金花村,了解了贵州特色农业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茶旅融合发展,助推生态美、产业旺、百姓富的乡村振兴路径。在湄潭茶工业博物馆、浙江大学西迁陈列馆及古建筑,溯观了我国茶产业文化发展历程、浙大西迁的曲折历史与办学成就,真正领悟“求是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湄潭茶基地合影 | 实习队员入户调查茶产业发展现状 |
赵翠薇教授讲解茶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 | 赵航副教授讲解茶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
陈国磊副教授讲解茶产业发展的自然地理基础 | 村支书介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茶旅融合发展 |
茶工业博物馆参观 | 浙大西迁陈列馆参观 |
实习师生还亲探红色圣地——遵义会址,接受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践悟了伟大长征精神,激发了师生专业学习使命感,立足红色文化育人,讲深、讲透、讲活高校红色文化“大思政课”。
遵义会址参观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实习
享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琅寰胜地瑶池景境,始信天宫在人间”美誉的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是贵州段实习的第二站。实习队伍走进集“大、奇、全、美、贵”奇幻瑰丽于一身的中国溶洞之王——织金洞,深入学习了织金洞地质公园形成演化的“前世今生”、岩溶洞穴发育的水文地质构造、洞穴沉积物成因及其在第四纪地质环境及古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大科学价值。
杨恩林高工介绍织金洞地质背景 | 朱大运教授洞穴沉积物科学价值 |
焦树林教授讲解洞穴滴水特征 | 罗娅教授介绍洞穴沉积物的形态分类 |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实习
花溪大学城——贵州师范大学欢迎仪式与中期分组汇报
位于长江、珠江分水岭(花溪段)的花溪大学城,是本次实习的第三站。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贵州段)欢迎仪式在花溪大学城贵州师范大学东区会议中心举行。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刘瑾对与会领导、嘉宾和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校历史沿革、办学特色以及地理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她表示,学校要深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新质’人才支撑。教育部地理学科类专业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地理学野外实践课程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郑祥民教授向贵州师范大学举办全国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活动表示祝贺和感谢,并动员号召同学们要珍惜跨区域实习机会,发扬传承老一辈地理人吃苦耐劳、创新协作精神,不仅要深刻理解地理学的博大精深,更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刘瑾副校长致辞
郑祥民教授发言
贵州师范大学欢迎仪式
欢迎仪式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陈敬安研究员、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周忠发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水库生态环境特征与研究展望”“中国南方喀斯特与地理学学科发展”的专题学术报告,并在专题报告会后组织全体师生参观了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拓展了学生的学术前沿视野,激发了学生开展野外探索求证的兴趣。
陈敬安研究员报告
周忠发教授报告
参观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
针对在贵州阶段性考察实习中观察的地理现象与发现问题,实习队伍分12个小组开展中期汇报。各组指导教师进行精彩点评,指出了各组报告中的亮点与不足,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也为及时调整优化实习安排和提升实习质量提供支撑。利用汇报结束后的短暂休息时间,实习队伍还考察了青岩古镇,就如何传承与保护屯堡文化开展了研学思考。
学生小组汇报 | 学生小组汇报 |
学生小组汇报 | 学生小组汇报 |
指导教师点评 | 指导教师点评 |
关岭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实践基地考察
位于花江大峡谷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实践基地——贵州师范大学关岭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站(简称关岭站),为贵州段实习第四站。实习队伍参观了关岭站的“水-岩-土-气-生”野外观测实验场,重点考察了花江大峡谷的形成演化过程、地质地貌结构,以及石漠化成因、空间分布、治理措施、治理成效,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还让他们对地理学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赵宇鸾教授介绍关岭站建设与示范 | 杨坪坪副教授介绍水土流失监测方法 |
李渊老师讲解喀斯特生态水文过程 | 杨广斌教授讲解石漠化治理措施与成效 |
罗娅教授介绍石漠化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 陈正山高工介绍花江大峡谷的成因 |
向刚副教授讲解喀斯特植被特征 | 石春茂博士生讲解表层岩溶带水文过程 |
关岭站考察
在关岭站,实习师生还见证了“全国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教学联盟理事单位”、“教育部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虚拟教研室成员单位”授牌仪式。联盟理事长、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地学类协作组组长郑祥民表示,华东师范大学领衔组建涵盖地理学科的5个拔尖2.0基地、7个国家理科基地和40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全国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虚拟教研室”于2022年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非常不易,该授牌是对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发展的高度认可和肯定,今后要履行好义务和责任,加强学科虚拟教研室共建共享,切实挖掘实习资源的育人功效,切实提升联合实习的教学质量,切实构建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新标杆,面向“拓围、创新、共享”多元化教研产出,构筑我国地理学科实践教学改革的高地,持续助力地理拔尖人才培养。
授牌仪式
罗甸大小井——喀斯特地表地下“二元”结构与“FAST”国之重器选址考察
在贵州喀斯特景观分布最密集、世界罕见三叠纪“大贵州滩”,实习队伍来到贵州段的终点站。实习队伍在了解大贵州滩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演化的基础上,认识了喀斯特上升泉——罗甸大小井的地质成因,厘清了“Krast”地理环境与“FAST”大国重器选址的关系,强化了对喀斯特地表地下“二元”结构的理解,增强了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此后,郑祥民教授对整个贵州段六天实习过程点滴进行总结,并对后续广西段实习提出要求。实习队伍离开贵州,继续前往广西开展考察实习。
罗甸大小井全貌 | |
周忠发教授讲解地下暗河形成演化与“FAST”选址 | 郑祥民教授总结贵州段实习成效 |
总体上,贵州段实习呈现三个特点:
●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彰显地理学科价值
贵州段实习聚焦《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中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以及“两山”理论的贵州实践需求,注重将地理学科价值与国家战略需求有机融合,依托“赓续黄大年精神,立足为学为事为人,创新地理学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国家级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贵州师范大学关岭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站等的教学科研基地,将实习地点选择在喀斯特“二元”结构的典型脆弱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效果明显,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示范作用强的区域进行。通过实习,不仅可培育贵州本土的优势实习项目、精品实习路线,还可让师生体悟新时代人地关系,并理解地理学科对于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作用。
● 立足岩溶山地特色,深耕实习精品线路
“岩溶”与“山地”是贵州的底色和特色。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科经过80余年的探索实践,形成集岩溶山地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于一体的野外综合实习贵州环线。
贵州省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环线示意图 |
基于这一环线,自2018年起,又用时6年开展多次论证和优化,最终形成贵州段实习线路。
2018年实习线路建设专家研讨会 | 2018年专家开展实习线路调研 |
2024年实习线路建设专家论证会 | 2024年专家实地考察关岭站 |
● 名师荟萃情怀担当,互鉴互学共育新人
贵州段实习从线路论证到实习活动实施,先后有约180名专家学者为之付出努力。在线路论证阶段,有100余位全国知名地理专家、高校负责人及地理学科负责人参与论证。在实习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授、副教授等56名老师带队指导。在每个实习点,配备了来自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省核心专家、省教学名师、省青年科技人才等20余名教师负责讲解。专家学者们在实习中互学互鉴,既增进了友谊,也为地理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优秀师资。
未来展望
纵观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的整个行程,从湖南段的开幕式,到贵州段实习,再到广西段的闭幕式,均得到了中国地理学会的倾心指导。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国友研究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鹿化煜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首都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李小娟教授等均对此次实习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
未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将以第十五届全国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为契机,立足学科特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以及“两山”理论的贵州实践需求,加强与全国高校地理学人才培养单位之间的互鉴与合作,持续围绕野外实习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品牌化实习线路规划、规范化管理评价体系、协同一体化思政育人机制等方面,打造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育人新模式,为培养高质量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急需的“新质人才”贡献力量。
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贵州段)合影
图片拍摄:黄登红、朱 珂、陈 飞、杜双龙
撰稿人:罗 娅、熊 勇
核稿人:周忠发、朱大运
推送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贵州省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