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强会 - 社会服务

中国地理学会大讲堂第六期至第八期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6-11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2023年5月12-22日,中国地理学会大讲堂第六期至第八期活动通过线下结合线上直播形式成功举办。


为提高我国地理科学的整体水平,让国内大学地理教师、中学地理教师和广大地理科技工作者,以及社会公众了解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国际国内学术动态和国家需求,推动我国地理科学事业发展,促进地理研究成果服务国家建设,活跃学术交流气氛,传播地理科学知识,打造学会活动品牌,助力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建设,中国地理学会决定自2022年起开设中国地理学会大讲堂。到目前为止,已经先后举办了八期活动,共有16位专家做了特邀学术报告,30多位嘉宾应邀做了精彩点评。


图片


5月12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到来之际,中国地理学会举办了“中国地理学会大讲堂”第六期活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牛书丽研究员、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傅声雷教授应邀围绕本届公众科学日“双碳”战略行动、“基础研究十条”等主题,做了地理学前沿及科普报告,2000多人在会议现场或通过收看中国地理学会B站直播参加了活动。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主持本期大讲堂活动。



图片


牛书丽研究员“生态系统固碳与全球变化”为题做了报告。她指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是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目前我们对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响应全球变化的过程机制的理解还很有限 。牛书丽研究员围绕这一科学问题通过全球变化控制实验揭示了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对全球变化多个因子(气候变暖、降雨格局改变、氮沉降等)的响应及过程机理;通过整合分析揭示区域和全球尺度固碳速率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格局及其控制机制。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更加准确地预测未来生态系统碳固持和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并对碳中和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片


傅声雷教授“土壤动物地理分布及其生态功能”为题报了报告。他认为,土壤动物地理分布及其生态功能研究是地学等领域共同关注的科学前沿。土壤动物代表类群的全球分布实现了较大突破,国内学者在蚯蚓和线虫相关研究上取得了系列成果。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动物类群随纬度的变化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在低纬度的热带最高或在中纬度的温带最高;降雨、植物生产力和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动物分布的关键驱动力。土壤动物通过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促进养分循环、生物防治、生物协作等机制促进植物生长,同时促进有机碳稳定,在“双减”可持续农业和“双碳”国家战略中扮演者独特的重要角色。








图片


5月17日,中国地理学会举办了“中国地理学会大讲堂”第七期活动。本期活动邀请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王建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朱晟君研究员分别围绕“地理学未来发展问题“和“中国工业地理格局动态演化研究”做特邀报告。其中,“中国工业地理格局动态演化研究”是2021年度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入选成果。中国地理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原副所长李秀彬研究员应邀担任本期大讲堂的点评嘉宾,并对上述两个报告做了精彩点评。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地理学报》编辑部主任何书金研究员主持本期大讲堂活动。1500多人在会议现场或通过收看中国地理学会B站直播参加了活动。



图片


王建教授指出,未来地理学发展趋势受到广泛关注但众说纷纭。他在梳理国内外相关观点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发展对地理学的需求、科学技术进步对地理学发展的作用、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教育发展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地理学发展的趋势。地理学将走向科学的地理学、技术的地理学、哲学的地理学、系统的地理学、统一的地理学、全球的地理学、发展的地理学和生活的地理学,还存在着研究对象复杂化、研究维度立体化、研究尺度多样化、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图片


朱晟君研究员指出,区域产业发展与布局演变是经济地理学的重点研究领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项目和重点项目支撑下,贺灿飞、朱晟君等基于企业、产业和产品贸易数据,利用共现分析、产品空间和网络方法,分别从产品、企业、行业层面和地方、国家、全球尺度剖析中国工业地理格局演变特征,揭示了中国工业地理格局演变的内在规律——关联法则,即一个企业或区域进入(或退出)某项经济活动的概率是该企业或地区拥有的基于关联知识基础的经济活动的函数。并且基于关联法则推动了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式转变,拓展了已有的经济地理理论,评估了中国工业地理格局演变的经济、社会、环境效应,进而服务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5月22日,中国地理学会举办了“中国地理学会大讲堂”第八期活动。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闾国年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彦随研究员应邀围绕2021年度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入选成果“国产地理建模与模拟软件平台”、“精准扶贫评估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及决策应用”做了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劲峰研究员应邀担任本期大讲堂点嘉宾,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主持本期大讲堂活动。1800多人在会议现场或通过收看中国地理学会B站直播参加了活动。


图片


闾国年教授指出,地理模型是探索地理环境变化机理、预测未来变化趋势、制订可持续发展措施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地理建模与模拟已经成为研究地理现象、反演地理过程、探索地理规律的重要方法。近年来,南京师范大学以打造“致力自主、服务世界”的国产品牌为理念,开展了国产地理建模与模拟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构建了具有中国自主品牌与特色的网络空间地理建模及模拟平台(OpenGMS),形成了中国研究团队在地理建模与模拟领域的国际话语权。该平台构建了地理模型与模拟资源分类与描述体系,提出了地理模型特征抽象与模型服务化共享方法,发展了多模拟资源的分布式集成建模与模拟策略,实现了基于网络空间的地理模拟计算与分析。



图片


刘彦随研究员指出,人地关系及其变化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从人地关系、人地系统,到人地耦合与可持续发展反映了地理学人地系统研究的前沿方向,也为创新发展人地系统科学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报告梳理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创新发展,解析了人文过程与自然过程的交互耦合过程及其人地系统科学内涵,探索了人地系统探测与模拟的“三主三分”技术体系,阐述了乡村地理工程与人地系统科学支撑土地整治、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的具体实践和国际化发展的主要进展。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12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