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地理学会成功申请到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经中国地理学会组织评选、推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审定,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圣乾、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高培超、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高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恺文4位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入选第八届(2022-2024)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陈圣乾 博士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专业领域:自然地理) 研究领域为自然地理学,重点关注全新世气候变化与沙尘暴驱动机制。取得以下成果:(1)利用中国北方湖泊记录,在分析古夏季风代用指标复杂性的基础上,强调了东亚夏季风在中全新世达到最强盛;(2)发展了利用湖泊沉积体系提取沙尘暴代用指标的新方法,基于新指标重建全新世沙尘暴变化,提出现代间冰期沙尘暴变化总体受东亚夏季风主导的新认识,并且揭示沙尘暴从自然驱动向最近两千年人为驱动的转变过程;(3)基于亚洲中部干旱区湖泊、黄土、石笋等地质记录,揭示该区域全新世降水变化争议的主要由于代用指标的指示意义不明确,总体上山地-盆地呈一致地趋湿变化。共发表SCI论文38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Bulletin、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Earth-Science Reviews等SCI刊物发表论文10篇。论文被SCI引用740次,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论文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获得甘肃省优秀毕业生奖励,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创新奖。兼任《Science Bulletin》和《科学通报》特邀编委、《地球科学》(中英文版)青年编委。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高培超 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专业领域:地理信息科学) 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是新时代地理学的三大特征,其中复杂性研究是地理学飞跃的新路径、是新时代地理学研究的难点和潜在增长极。高培超主要从事“地理复杂性”方面的研究,已形成多项原创性、受到国际同行公开评价的成果(地理系统的熵与分形)。曾提出首个针对地理空间数据的玻尔兹曼熵算法,解决了自1872年以来热力学熵的地理学应用瓶颈,为复杂地理系统的热力学解译提供可能,在国际上被命名为“The Gao method”。已发表论著82篇(部),其中Landscape Ec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Cities等SCI/SSCI期刊论文50篇(Q1/Q2分区论文占比88%,包括第1或通讯作者论文26篇)、第1作者ESI高被引论文1篇、中文期刊论文27篇、《地理学报》和《测绘学报》论文7篇(包括第1或通讯作者论文4篇)、译著1本。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软件著作权16项、获国家级批示1份。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高 权 助理教授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专业领域:人文地理) 研究领域为社会文化地理学,通过关注中国与东南亚的移民、城市、宗教和地缘政治等议题,探讨和揭示“人”在城乡、城市内部以及国家之间流动与置换过程中的“文化机制”。目前发表中英文论著30余篇(部),其中以第一作者在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Dialogues in Human Geography,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Geoforum,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 等地理学与移民期刊发表SSCI论文13篇(JCR一区论文9篇)。主要学术贡献包括:(1)通过东南亚海外华人社团的研究,揭示了华人社会文化网络的构建,及其对中国与东南亚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影响;(2)并通过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大量田野调查,揭示了情感在地方性重构和城市治理之中的意义和政策路径;(3)通过深圳农民工群体的大量实证研究,揭示了宗教及其组织在农民工地方认同和新文化身份建构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建立了“宗教-移民-地方”分析框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广州市自然科学基金各一项,担任《热带地理》期刊青年编委,TiBG, Urban Studies, JEMS等14家SSCI期刊审稿人。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王恺文 博士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专业领域:自然地理) 从事气候变化和流域生态水文研究,聚焦下渗、蒸散发、土壤水运移等过程的实验观测与机理分析,探究气候变化下陆地水循环通量的演变规律,博士论文《全球“蒸发悖论”及“干旱悖论”的变化规律研究》获中科院百篇优博。推导了能够分离毛管力和重力影响的Richards方程解析解,建立了下渗和土壤水运移的变化范围模型;将边界层热量-辐射传输过程和生态学气孔导度理论引入潜在蒸散发计算,开发了第三代蒸发皿蒸发物理模型;结合机理研究成果和地球系统模式结果,梳理了“蒸发悖论”出现和消失的原因,探讨了全球变暖背景下陆地气候向干旱还是湿润的方向演变,干旱灾害向加剧还是缓解的方向发展等科学问题,相关成果发表在JoH, AFM, JGR等国内外期刊的18篇论文中。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等。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