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强会 - 社会服务

2022年中国地理学会“行为地理学高级研习班” 第五讲学术总结
发布时间:2024-6-11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2022年1230日,中国地理学会行为地理学高级研习班的第五讲在线上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德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柴彦威教授,及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张艳副教授应邀开讲。柴彦威老师从经典时间地理学的起源形成过程,经典时间地理学的两个核心概念:路径和制约,以及经典时间地理学的核心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介绍。张艳老师分享了从经典时间地理学到新时间地理学的心得体会,包括新时间地理学的理论发展与创新应用,尤其是企划(Project)和活动的地方秩序嵌套(pocket of local orders)的概念出发来介绍新时间地理学的应用,以及时间地理的未来展望。参会的老师和同学就经典时间地理学和新时间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前沿进行了热烈讨论与思想碰撞。


柴彦威教授讲座——《经典时间地理》

图片

柴老师的讲座共分为三个部分,层层推进,从经典时间地理学的形成过程、经典时间地理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最后通过时间地理学的典型应用来看经典时间地理学的思想特点以及对地理学的启示,系统全面介绍了经典时间地理学发展的来龙去脉。


第一部分,柴老师首先讲了时间地理学的形成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掀起了计量革命的热潮,通过科学实证主义来研究和理解城市社会发展和变革。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社会发展走向尾声,社会问题频发,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要求发生了改变,追求社会的平等发展以及生活的高品质发展,进入了行为革命时代,由逻辑实证主义一统天下走向行为主义、结构主义、人本主义等多元主义百家争鸣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和后现代时代,尤其是千禧年后,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进入了数据革命阶段。


第二部分,柴老师介绍了经典时间地理学的两个核心概念:路径和制约;为了迎接瑞典社会转型发展挑战,瑞典最知名地理学家、Lund大学教授哈格斯特朗提出时间地理学的新理论,并广泛应用于瑞典的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中。哈格斯特朗对瑞典Asby教区的口迁移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绘制教区1万人100年的人口迁移轨迹,并提出质疑,认为只观察不同时间点的位置变化不足以理解一个过程,应当将发生在一个地区的事情以连续的时间作为一个过程来进行研究,将位置和移动连续起来,这就是所谓的“路径”,对此哈格斯特朗建立了一套表达人类行为的新体系来解释人的空间行为。第二个核心概念是“制约”,一个人从一个停驻点移动到另外一个停驻点,实际上受到许多制约,一些是生理上或自然形成的制约,另外一些是由个人决策、公共政策及集体行为准则造成的制约,最终可归结为能力制约(capability constraints)、组合制约(coupling constraints)、权威制约(authority constraints)。一个人在在三种制约下可达到的最大活动范围在时空上表达出来就是时空棱柱。


第三部分,柴老师通过介绍时间地理学的经典规划应用来反思经典时间地理学的思想特点及对地理学的启示。时间地理学最初产生的动机是为了优化城市设施以满足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哈格斯特朗的博士生Lenntorp将时间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应用到瑞典卡尔斯坦市(Karlstad)的城市公共交通上,通过开发活动日程调整与公共交通有效利用的方法来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通过经典时间地理学的概念、理论、及规划应用,可以看出,时间地理学是一套对人的行为有独特解释的理论体系方法,对人、环境、时间、空间有独特思考,强调人的生理界限的描述及强调围绕人的外部客观条件的重要性。把地理学的研究推向过程研究,将时间维度带入地理学研究中,认为时间资源同空间资源同样重要,人的活动既可以在空间上调整,也可以在时间上进行调整,以及时空组合上进行调整,进行不断的完善,在地理学与社会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最后柴老师总结,经典时间地理学是在时空轴上动态的描述和解释各种人类活动,目标是实现设施的公平有效使用,提高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从而降低社会资源的消耗水平,实现环境友好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后可归结为“以人为本、生活质量、社会公平;微观个体、过程性、强调制约”。


张艳副教授讲座——《新时间地理学》

图片


张老师的讲座从新时间地理学理论发展、创新应用、未来展望三个方面,介绍了新时间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前沿。


张老师从时间地理学的创始人Hagerstrand及与Kajsa Ellegard教授之间的亦师亦友关系,及著作《The Fabric of Existence》引出从经典时间地理学到新时间地理学的传承及发展,并指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与创新。经典时间地理学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并经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对行为的理解;新时间地理学则是在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城市化进入高阶发展新背景下,以了解复杂情景下人的行为发生的机制。接着张老师指出了时间地理学的5Ps概念:群体(populations)、路径(path)、制约与棱柱(constraints and prism)、企划(project)、及活动的地方秩序嵌套(pockets of local order,POLOs)并进一步指出经典时间地理学与新时间地理学在时空观、制约观、主体性、过程性、方法工具及应用方向上的不同。


在新时间地理学的概念部分,张老师重点介绍了企划和活动秩序嵌套两个概念。张老师首先指出企划概念的发展;企划是为达到个人或组织的长期或短期目标而实施的活动,强调时空轨迹背后人的意图,企划的实现依靠一系列活动的配置与组合,是将一个“未来”不断转换为“过去”的连续过程。通过企划的闭环行为例子进一步解释过去的企划如何影响过去的路径,以及进一步通过反馈影响未来的企划,未来的企划会不会进一步影响未来的行为。并以疫情为案例,解释在多情景企划背景下,个体企划和组织企划的相互交织活动对个人活动的影响。之后张老师以哈格斯特朗的全生态综合世界观引出活动的地方秩序嵌套概念,并介绍了活动的地方秩序嵌套概念的起源发展。从概念来看,活动的地方秩序嵌套从企划实现过程角度强调个人对时空利用的主体性,来理解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的综合方法。活动的地方秩序与企划实现过程紧密联系,在企划实现过程中构建时空利用规则,体现人的行为与空间互动的复杂性。典型的三种地方秩序:家、工作地和服务场所。张老师以KAISA教授利用挤牛奶活动系统和VOLVO汽车装配流水线生产系统对地方秩序嵌套进行了详细表达。并指出时间地理学一直强调以一种社会技术生态方法来理解人的空间-行为互动的结果。


最后,张老师对时间地理学核心贡献、跨学科创新发展、面向时空行为的规划应用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时间地理学在理论、方法、及中国本土化应用与创新三个方面存在的挑战,最后指明了未来时间地理学本土创新方向。


讨论与总结

会议过程中,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人员针对时间地理学的本土创新进行讨论,柴老师指出可以将时间地理学理论与中国高密度城区环境结合起来,在量的指标、结构的形态、互动的机理上实现一些创新,以及在与大数据结合时空行为研究中提供一种中国城市空间行为的新范式新理论。张老师指出可以从企划活动系统用过去、现在、未来的视角区面向未来企划的制定及未来理想的企划来进行实现,过去的企划对未来企业制定的指导,尤其是尚未实现的过去企划对未来企划的启示,面向未来企划的实现;此外可以从活动地方秩序的全景式综合视角,未来可以从大数据结合,主客观结合上做些融合和创新。最后张老师和柴老师针对华南师范大学王丰龙研究员提出的如何区分个人的活动受到环境制约和自主选择的关系、个体和群体的嵌套及权利关系进行了讨论及回应。


本次高级研习班的是中国地理学会行为地理高级研习班在2022年的最后一讲,预祝各位专家学者新年愉快,期待各位同行2023年继续踊跃参加!


图片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12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