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华师范大学承办的2017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2月1-3日在四川省南充市举行。
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地貌演化与第四纪环境变化”、“河流地貌与演化”、“干旱区地貌演化”、“数字地貌与地貌模拟”、“黄土记录与地貌演化”、“河口与海岸地貌”、“地貌学研究新方法、新技术”等。会议设有中国地貌重大科学问题专题论坛“地貌过程与灾害”。
来自包括香港大学在内的中国6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新加坡大学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出席了研讨会。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长江学者、博雅特聘教授周力平主持大会。西华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元君,副校长陈涛到会祝贺。陕西师范大学董治宝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岳天祥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长安教授先后作了题为“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系统的形成”、“地球表层建模基本定理与数字地面模型”和“嘉陵江地貌演化与长江三峡贯通”的大会报告,展现了近年来我国沙漠地貌、数字地貌和河流地貌等研究的重要进展、提出了未来地貌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中国地貌重大科学问题专题论坛“地貌过程与灾害”以别开生面的形式举行,坐在台上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张信宝研究员、北京大学莫多闻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长安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郑祥民教授四位专家,首先从不同角度对“地貌过程与灾害”进行了讲解与剖析,随后与参会专家学者和研究生进行互动,会场提问踊跃、辩论激烈,学术氛围浓烈。
三个分会场包括近80个口头报告,其中研究生的报告达30个。报告内容涉及地貌学的众多分支领域,包括冰川地貌、沙漠地貌、河流地貌、古洪水沉积地貌、第四纪测年、火山沉积地貌、气候地貌、考古与环境地貌、人工地貌、构造地貌、侵蚀地貌、冲积扇地貌、河型演变、喀斯特地貌、重力地貌、泥石流沉积、海岸地貌、海洋沉积地貌、数字地貌、丹霞地貌、崩岗侵蚀地貌、黄土侵蚀地貌等。
会间考察了南充市高坪区青居镇、嘉陵区河西乡等地的嘉陵江深切河曲、河流阶地及古河道河床砾石沉积层等。会后地貌考察包括1)川东平行岭谷区地貌,主要考察山地河谷地貌,溶洞及石钟乳、水蚀壶穴等微地貌景观;2)龙门山震灾区灾害与地貌演化,主要考察地震遗迹、地震引起的洪积扇和河床砾石堆积、断裂带等。
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12月2日晚举行委员会议,15位委员和1位顾问委员出席,另有25位与会者列席。会议由周力平教授主持,会议总结了本次研讨会的组织工作,肯定了会议以低注册费和无纸环保等理念节约办会的做法,讨论了专业委员会换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的专题、下次会议举办地点等事宜。会议专门就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的中国自然地理发展之问:
“地貌学学科发展的新生长点是什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本次会议还进行了研究生青年优秀论文的评选和证书颁发。评选工作中采取导师以及单位回避制度,确定了五位教授组成的评选委员会,从作口头报告并按照要求提交了第一作者为研究生的会议报告论文中评选出了青年优秀论文九篇并为论文作者颁发了获奖证书,以提升研究生对地貌第四纪学科的科研兴趣、鼓励研究生勇于探索解决地貌第四纪学科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获奖研究生名单和论文题目如下:
陈伟华(强径流冲刷条件下干热河谷细沟跌坎-跌池的演化);
冯淑琴(马四剖面揭示的共和盆地12ka以来的环境演变);
傅天阳(探地雷达数据的定量分析-以毛乌素沙地为例);
高
超(黄河第一湾齐哈玛河段砾质网状河1990年以来的演变特征);
高晓雨(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多级地貌分区的中国耕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管
超(库布齐沙漠南缘风水交互特征及其对抛物线形沙丘发育的影响);
顾畛逵(面积-高程积分值分析的空间尺度效应:以十大孔兑流域及其周缘区域为例);
刘
慰(黄河下游河道断面沉积速率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王娜娜(干热河谷细沟横断面形态不对称性的演化)。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