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4至25日,“都市文化空间的情感与认同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办。都市文化空间研究已经成为全球城市科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命题。为推进对我国现代都市文化空间形成和演变机理的深入探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与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了这次会议。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演讲。他热情欢迎国内外专家参与研讨,并结合对上海和城市群发展的研究经验,畅谈了他对都市文化空间情感与认同的思考。随后,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Philip Crang教授从物质主义的视角,围绕“城市商业空间的情感与认同”,分享了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在伦敦及世界其他地方就餐馆、超市等开展的理论和案例研究。
与会国内专家在五个单元的时间分别围绕北京、上海、南京、珠三角以及其他中国城市文化空间的案例进行了研讨。在北京案例研究单元,北京师范大学周尚意教授结合表征与非表征理论探讨了北京四合院居住文化空间的认同与传承的结构化机制;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张宝秀教授重点展示了北京中轴线和“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空间的传承和保护;中央财经大学戴俊骋博士结合北京国安与工人体育场案例阐释了城市体育文化空间生产过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黄辉博士则梳理了北京博物馆空间的发展历程。在上海案例单元,复旦大学张晓虹教授解析了1930—1980年代上海新村的空间生产与文化转型过程;复旦大学张伟然教授则结合档案材料探讨了1950-70年代在沪苏北人城乡的身份认同与情感交往空间;上海社科院包亚明研究员结合石库门里弄的保护分析了城市更新中的地方认同;上海交通大学陆绍明教授深入分析了街道空间密码的传承,及情感认同的建构;上海交通大学李康化博士介绍了“上海西岸”的文化生产与空间再造;在南京案例单元,南京大学罗小龙教授从多个层面探讨了跨界区域一体化中的身份认同;南京师范大学的叶超副教授对比了国内外大学布告栏的文化空间生产机理;南京师范大学刘春卉博士则分享了与吴启焰教授合作研究中国新白领阶层两极化的社会背景;在珠三角案例单元,深圳大学李蕾蕾教授剖析若干类型城市居住社区的文艺活动对身份建构的作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李凡教授则探讨了广州和佛山都市怀旧空间的主体性能动性与情感建构;华南师范大学蔡晓梅教授分析了1978-2015年东莞豪华酒店的空间生产机理;中山大学曾国军教授基于原真性与标准化,探讨了饮食文化生产的消费情境与生产者响应;中山大学张骁鸣博士基于皮尔士符号学,分析了广州传统节会“波罗诞”中的文化认同。在其他案例环节,中山大学林耿教授以重庆解放碑地区为例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大都市中心区的景观表征与地方认同,河南大学艾少伟博士探析了城市回族“围寺而商”空间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卓方勇同学则分享了他和会议组织者孔翔教授关于上海不同区位的日料餐厅差异空间的建构模式,以及主体认同。《地理研究》编辑部朱晓华副主编以及宁越敏、吴启焰、林耿、孔翔教授等分别主持了各个单元的讨论。
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周尚意教授主持自由讨论单元,与会专家围绕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地理学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教授对会议进行了精彩总结。与会者纷纷表示,会议研讨学者个人学术提升和达成学科发展共识作用明显。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有望在完善后结集出版。
(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