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发布会暨人居环境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发布时间:2018-06-05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2016年6月14日,“《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发布会暨人居环境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出版社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个科研院所的5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分为《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发布会和人居环境研讨会两个部分。发布会由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中国地理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彭斌和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张国友主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刘毅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副主任宋长青分别致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文忠研究员发布了《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并就研究报告的背景和内容进行了介绍。

张文忠为首的宜居城市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和重点基金支持下,多年来在该领域精耕细作,不断拓展研究内容、深化研究方法,陆续出版了《人居环境与居民空间行为》《北京城市居住环境的空间差异及形成机制》《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等系列成果,为宜居城市和人居环境学科的发展做了大量基础性和探索性工作。

研究报告是完成的,多年研究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事实上早在2005年张文忠研究员的团队就采用大规模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北京宜居城市建设进行了研究,于2006年出版了关于北京宜居建设的专著,此后研究团队又分别在2009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对北京、环渤海地区以及全国主要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本次发布的《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以居民主观评价和城市客观数据为基础,围绕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历史文化、重视创新和包容精神五大理念,从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环境健康性六个维度,构建了包含29个指标的宜居城市评价体系,对我国40个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显示40个城市宜居指数的平均得分不到60,表明代表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高水平城市的宜居水平并不高,进一步研究表明雾霾污染、停车便利性、噪声污染和交通运行通畅性等是制约我国城市宜居水平的主要限制因素。

参加研讨会的陆大道院士、傅伯杰院士、李国平教授、王德教授、毛其智教授分别对报告内容作了点评,并对宜居城市研究系列丛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指出研究的不足和未来方向。

人居环境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樊杰研究员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国平教授主持,主要是围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德教授的《上海市典型居住区的通勤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周春山教授的《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提高城市品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柴彦威教授的《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社区生活圈研究与规划》、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李雪铭教授的《基于Flickr地理标记图片的城市拟态人居环境研究—以大连市为例》、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甄峰教授的《面向宜居城市建设的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评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副研究员的《人的尺度人居环境研究的新思路》、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杨永春教授的《兰州市人居环境演变及建设重点研究》7个专题报告展开。

与会专家不仅就日常通勤、城市品位、居民行为、城市环境认知、生活满意度、人居环境形成与演变等进行广泛的讨论,还探讨了大数据时代出现的新的研究方法、针对居民主观评价的科学方法体系以及人文主义在地理学中的地位等更为宽泛的话题。北京师范大学的宋金平教授等认为通过手机定位、互联网平台等手段获取的数据,是对传统研究的有益补充,这些新的数据获取手段和方法,给传统研究带来新的研究途径。中科院地理所樊杰研究员则认为尽管大数据的运用使得研究在空间定位、动态演变、信息关联度等方面有质的提升,但是目前的研究仍然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刻画和对现实格局的精细化表达,未来需要更加注重机理和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要进一步规范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以使各个研究能够进行比较,从而形成一个可讨论的基础。刘卫东研究员也对问卷调查的方法和设计进行了反思,认为问卷调查需要更加科学和规范的方法,样本数据也要严格筛选,保证覆盖所有群体等。北京联合大学的张景秋教授也认为应该有一个从客观的标尺来做人的主观感知和感受的研究。

北京大学的柴彦威教授在梳理了地理学人文转向的发展过程后,提出要强化从以人为本的行为视角对城市研究和规划方法论进行探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张平宇研究员强调了人居环境研究中主体差异,认为个体对于同一场所的主观性感受差异很大,同时地方文化也影响了人们对于一个城市整体感受。北京大学的李国平教授也认为人居环境是一个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概念,很难找到一个放之皆准的标准。中科院地理所的陈田研究员认为年轻的地理学者应该有新的研究思路,大胆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在人居环境等地理学长期关注的问题上要敢于突破,同时认为人文因素在地理学未来研究中间一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刘云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周尚意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谷人旭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的王士君教授以及中科院地理所的金凤君研究员、刘盛和研究员、蔡建明研究员、方创琳研究员、高晓路研究员等都做了精彩发言。

(中国地理学会秘书处)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25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