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性转型发展学术论坛” 在河南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8-06-05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2016417-18日,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性转型发展学术论坛在古都开封成功召开!论坛由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联合主办,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联合承办。来自全国及海外的百余名经济地理学者聚集一堂,共享盛会!

参与开幕式的领导嘉宾有中国地理学会原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副主任宋长青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一处处长冷疏影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卫东研究员,河南大学副校长宋纯鹏教授,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主任、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小建教授,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院长秦耀辰教授。开幕式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教授主持。

本次论坛是在全球化深入推进、新一轮技术革命全面展开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召开的。论坛围绕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性转型发展这一讨论主题,分设了大会主题报告、青年学者论坛、作者读者编者对话、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主题讨论等多个环节,对中国经济地理学过去30年的发展、新时期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主攻方向与核心任务进行了深入讨论。

大会主题报告中,与会专家分别从地理学的尺度问题(宋长青)、我国人文-经济地理学30年发展(冷疏影)、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建构(李小建)、创新集群研究30(王缉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刘卫东)、尺度重构与经济全球化(贺灿飞)、区域发展与中国模式演进Mick Dunford)、创新经济地理学(曾刚)、中国崛起与权利空间的拓展(杜德斌)、国家级新区设置的区域效应(金凤君)、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变(苗长虹)、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孙斌栋)、绿色金融(张伟)、专业村集聚与农区发展(乔家君)、中国特色农业创新地理(李二玲)等多个研究视角切入,结合自身多年研究实践,围绕全球化、创新发展、城市-区域可持续性转型、中国特色和研究范式转变等热点领域,深入讨论了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成就、价值地位、理论基础及发展路径。

青年学者论坛吸引了众多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参与,围绕可持续转型的治理挑战(童昕)、中国民间环境治理Angla Leggett)、全球生产网络与后发地区的产业升级(刘逸)、中西部新型城镇化(陈明星)、中国风险投资的空间格局”(潘峰华) 金融产业集聚(赵建吉)、回归式产业转移(周阳敏)、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彭宝玉)、中国城市PM2.5时空格局(胡志强)等主题交流了经济地理学的前沿问题,展现了青年学者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读者作者编者对话环节,《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和《Area  Development and Policy》的期刊编辑与作者、读者进行了热烈的对话,探讨了中文和国际期刊论文发表、办刊模式、研究导向、如何吸引年轻人、如何提高中国学者的国际地位等热点话题。

论坛最后,学者们就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认为中国经济地理学者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构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中国范式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实践基础,要在科学性、思想性、国际化、地方性、人才培养、科研训练等多方面入手,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从战略上构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中国范式。

此次论坛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界的一次盛会,老中青学者会聚一堂,为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提升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国际地位献计献策,将会对新时期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河南大学 苗长虹 艾少伟 刘勇)

n17129423_small.jpg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25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