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背景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办
发布时间:2018-06-05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201612223日,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苏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陆大道院士的提议,由中国地理学会组织召开了此次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目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总结过去多年来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所取得成绩与存在问题;二是展望今后一个阶段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态势,并提出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该提议得到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陆大道、张国友、樊杰、刘卫东、方创琳、保继刚、顾朝林、朱、张平宇、黄贤金、曾刚、杜德斌、薛德升、贺灿飞、孙斌栋、龙花楼、甄峰、李同、杨青山、段进军、何书金、佟连军等出席会议,会议还邀请了刘瑜、叶超、汪明峰、黄金川、王成金、陈明星、潘峰华等青年学者参会。

会议分两个阶段:22日开展了一天的学术报告会,开幕式由张国友研究员主持,樊杰研究员、刘卫东研究员、方创琳研究员、薛德升研究员分别主持了分段报告会;23日上午召开自由发言的学科发展圆桌会议。陆大道院士首先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出席此次会议,简要介绍了这次会议的背景和目的。贺灿飞教授就“全球化变革中的经济地理学研究”、曾刚教授就“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之管见”、薛德升教授就“开展国际研究,推动学科发展,服务国家需求”、龙花楼研究员就“变化大背景下我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的新发展”、方创琳研究员就“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的粗浅思考”、甄峰教授就“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思考”,李同昇教授就“面向地方重大需求的人文与经济地理研究和展望”,樊杰研究员就“至2050年我国区域发展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潘峰华讲师就“关于金融地理学研究的思考和困惑”,杨青山教授就“我国人文-经济地理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张平宇研究研究“当前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读‘地理科学的价值与地理学者的情怀’心得”,孙斌栋教授就“对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变革的思考”,保继刚教授就“地理学一级学科评估对人文地理的发展制约问题”,顾朝林教授就“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思考”,刘卫东研究员就“‘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问题与学科发展道路的思考”,黄贤金教授就“新世纪人文地理学世界一流学者、一流机构评价分析”,叶超副教授就“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发展路径反思”,杜德斌教授就“中国地理学之地缘政治研究——回顾与展望”,段进军教授就“以‘六个超越’全面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来自苏州的实践”,汪明峰教授就“多样化与特色化:技术变革与人文地理学的响应及进展”,刘瑜教授就“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及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一点思考”,王成金研究员就“交通地理研究回顾与趋势”,陈明星副研究员就“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初步认识”,黄金川副研究员就“变化大背景下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新发展”等先后做了专题报告。

圆桌会议期间,樊杰研究员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领域近些年的工作进展向国内同行进行了汇报。与会专家围绕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定位、服务国家和区域现实需求、国际化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发展前景等进行了广泛讨论。受邀的刘云刚教授在日本还向会议就学科发展提出了自己看法,认为规划和GIS是学科的两翼,人文地理学要团结在地理学大家庭中。《地理学报》编辑部主任何书金研究员、《地理科学》佟连军研究员也分别发言,表态积极支持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和论文发表工作。张国友研究员特别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处理好服务政府和服务社会的关系,二是处理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关系,三是重视科普工作。陆大道院士最后进行了总结讲话,提出这次会议是对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近年来发展作的一个小结,大家的报告内容有深度和前瞻性,也比较精炼,对学术界同行有重要借鉴作用,会议取得了预期效果,建议高层论坛制度化,由中国地理学会牵头组织,保持小规模、高层次、前瞻性和思想性等特点,同时安排分别编辑出版“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走向世界”和“互联网时代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为主题的两本书等后续工作。

(陈明星 供稿)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25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