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高层论坛(2015)举行
发布时间:2018-06-05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2015年12月4—5日,“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高层论坛(2015)”在南昌大学前湖校区举行。该论坛由中国地理学会长江分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创新研究专业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华东师大和南昌大学联合主办。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新时期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并列的三大国家发展战略之一。为响应国家建设发展战略、深化长江流域和长江经济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国地理学会长江分会联合上述有关单位举办了本论坛。本次论坛以“新常态下的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关键问题与未来走向”为主题,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贵州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城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北京福卡斯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江西省政府研究室等高校、研究所、相关机构的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长江经济带经济协同发展的科学基础、分析方法、实践应用等问题,为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发展出谋划策。

n16881995_small.jpg

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高层论坛(2015)现场

与会代表指出,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推动长江流域科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应对新常态、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的重大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实践为区域发展理论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有利于推动地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协同研究。同时,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是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论坛主旨报告阶段,中科院南京分院原院长佘之祥研究员,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原所长虞孝感研究员,南昌大学党委原书记、南昌大学江西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绍森教授,重庆大学原常务副书记、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陈德敏教授,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军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党委副书记成金华教授等分别围绕“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战略之关联”、“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解读”、“长江经济带11省市科技创新驱动能力”、“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经济转型与生态协调”、“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等主题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曾刚教授、刘耀彬教授、张建清教授等参会者还围绕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发展水平评价、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建设研究、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的顶层设计与地方响应、长江经济带内部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与效果、长江经济带创新治理研究、世界流域经济走廊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前景等议题展开探讨和交流。

n16882013_small.jpg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原所长虞孝感研究员做主旨发言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在国内外环境发展深刻变化的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建设肩负着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构建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与新格局、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等重任。然而,从目前总体情况看,长江经济带还面临内部发展空间差异悬殊、各城市之间联系不畅、生态环境压力巨大,以及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顶层设计缺失等发展障碍。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会议形成了《促进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南昌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倡议,一要坚持互联互通、低碳高效的原则,建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二要坚持人地协调发展原则,制定并实施长江生态修复与生态网络联建方案;三要坚持流域一体化发展原则,建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四要坚持流域命运共同体原则,创新长江经济带产业跨界合作体制机制。长江经济带发展问题需要多学科的联合攻关,需要加强“中国长江经济带研究会”的组织建设,需要发挥“长江经济带研究综合服务中心”的支撑功能。

江西教育电视台、大江网、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新闻网对会议进行了专题报道。

(中国地理学会长江分会)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25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