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和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共同承办,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以及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国家站、奈曼沙漠化研究国家站和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国家站协办的“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24—26日在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以及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和甘肃、山东、山西、内蒙古、青海、宁夏、陕西等省市从事沙漠科学与环境研究的有关科研机构、院校的研究员、教授、研究生18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常务理事李志忠教授主持,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沙漠分会理事长王涛研究员致开幕词并宣读了经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的沙漠分会第六届理事会组成人员名单;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凌启淡教授致欢迎词。出席会议的沙漠分会副理事长魏文寿研究员、冯起研究员、董玉祥教授、李新荣研究员。
会议以大会报告和分会场交流形式进行,与会学者就:团队和平台建设在沙漠研究中的作用与思考、新疆区域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调控与生态恢复、巴丹吉林沙漠科学考察与研究进展、我国典型区域主要人工固沙植被动态及驱动机制、对土壤风蚀模型的认识与思考、抛物线沙丘的形态发育与演变、中国海岸风沙地貌研究——类型、格局、过程、机理、风沙防治工程若干问题研究进展、乌兰布和东南缘白沙灌丛沙堆形态特征与固沙能力研究、全新世晚期福建长乐海岸沙丘记录的风沙环境演变、广东惠来全新世海岸沙丘剖面粒度特征、沙埋对樟子松幼树生长特性的影响及其生理响应、共和盆地人工治沙植物的演变规律研究、沙尘暴环境对大鼠肺部影像学、病理学及肺功能学影响的研究、雅鲁藏布江流域植被格局变化与环境解释、半干旱沙地植物功能性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沙漠边界层探测技术集成应用、半干旱沙地不同立地条件对雨水补给地下水的影响研究、黑河中游荒漠绿洲土壤生态学研究进展、土地公有制对沙漠化作用机制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与北缘城市近地面臭氧浓度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后,与会人员还对平潭岛中的芦洋海岸沙丘、镜沙老红砂、流水海蚀地貌和将军山海蚀地貌进行了考察。
会议闭幕式由分会副秘书长张景光研究员主持,分会理事长王涛研究员致闭幕词,他首先感谢来自全国各方从事沙漠科学研究事业的各位代表出席本次学术研讨会,感谢福建师范大学以及该校地理科学学院各位领导和会议志愿者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李志忠教授和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董玉祥教授的精心安排和无私支持,使会议开得非常精彩,并对会议的成功举行给予了高度评价。其特点是:一是充分体现了本次会议的主题——沙漠科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充分展示了沙漠分会的凝聚力;三是学术交流水平高,充分反映了中国沙漠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与热点问题。会议还充分表达了广大沙漠科学工作者对沙漠科学事业的追求、问题的探究和挚爱。他还对沙漠科学的研究同行们提出了几点希望:首先,沙漠科学领域的各路团队和人员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不仅要体现在研究项目、课题的共同申报和实施,还要在人才培养、大型仪器设备共享、野外台站定点长期观测与试验等方面紧密合作;第二,请大家更多注意沙漠科学相关研究领域和方向的成果和理论的总结。如中山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在近20年的合作研究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中国海岸风沙地貌研究:类型、格局、过程和机理”,是对风沙地貌的最好补充和完善。不同于经典的学科,处于新兴发展中的沙漠科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提供了一些创新的机遇,从基本概念、学科名词及内涵到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的总结等。第三,进一步认清中国沙漠科学的历史责任和现实任务,围绕国家目标和国际前沿,通过大家的努力,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更好地为国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做出我们沙漠人应有的贡献。
(金炯 供稿)
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合影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