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文化地理学学术研讨会 暨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云南师大举行
发布时间:2018-05-31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四月的春城昆明,阳光格外明媚,气候特别宜人。2014419日至20,首届中国文化地理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云南师范大学成功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大会。其中包括当代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开拓者、北京大学王恩涌教授,著名历史文化地理学者、中山大学司徒尚纪教授,著名文化地理学者、北京大学唐晓峰教授,以及美国Kentucky大学的Stanly D. Brunn教授,韩国国立师范大学的柳济宪教授等。会议由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学院承办。会议的成功举行,得到了中国地理学会的大力支持,张国友秘书长代表中国地理学会表达了诚挚的祝贺、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会议还得到了云南师范大学及其旅游与地理学院的大力支持,该校副校长李松林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旅游与地理学院院长骆华松教授介绍了文化地理学在该校地理学学科发展中的地位。会议开幕式由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朱竑教授主持。

会议邀请了四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做大会主题报告。韩国的柳济宪教授的主题报告《Identification of East Asia as a  Cultural Region》(东亚文化区的识别),探讨了东亚文化区存在的共同的文化标识,如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以及其他相关历史文化背景,提出了进一步融合的想法和存在的问题,对我们思索东亚文化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与和谐发展,不无启发。美国的Stanly D. Brunn教授的主题报告《Global Dimensions of  Professionals in Transnational Marriage Migration: Courting, Adjustments and  Ties to Homeland》(跨国婚姻的全球化视角:恋爱、适应和家乡依恋),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婚姻的形成及其文化冲突与调试等方面问题,对我们思索跨国婚姻以及多元文化融合问题提供了案例和借鉴。广州大学曾大兴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境内著名文学景观之地理分布----兼论文学景观的定义、类型、意义与价值》的报告,探讨了国内著名文学景观的地理分布,为我们思索文化景观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周尚意教授所做的《文化地理学概念、理论的逻辑关系之分析----学科树分析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主题报告,在梳理近年来中国文化地理学进展的基础上,把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地理学的基本对象地方区域作为研究目标,构建了文化地理学的学科树,并将层间关系尺度转换作为探讨地方性的两个分支或两类方法,勾勒了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基本框架,为我们思索文化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会议期间,在两个分会场分别举行了11场专题学术报告会,共有50多位学人在会上做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各分会场组织有序,选题视角多样,讨论积极,气氛热烈。

按照会议主题告大致分为6个方面内容:

1.学科理论:如周尚意的《文化地理学概念、理论的逻辑关系之分析》,陶伟、王绍续的《身体地理学----身体、身体观、空间、女性》,丁传标的《家的解码----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研究综述》,等等。

2.文化认同:如张组群的《端午节:基于文化认同的民俗转型意义》,孔翔、龙丁江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工艺品的优化开发》,魏红妮、朱竑的《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民族认同的新视角》,袁振杰的《Performance, Infrapolitics  and Schooling: Mapping the Muslim Uyghur Students’ resistances in a Xinjiang  Class》,等等。

3.文化景观:如詹嘉的《景德镇陶瓷遗产廊道的文化景观研究》,赵振宇的《绘画在景观意义延续中的作用》,刘沛林的《诗意的栖居----中国人的宜居梦想》,傅凡的《人口置换影响下的文化景观》,等等。

4.文化传播:如叶超的《随时随地随人:博客与文化地理学》,薛熙明的《回汉杂居社区伊斯兰社会文化空间的构建----以滇中纳古镇为例》,白凯的《穆斯林女性大学生主体性空间建构》,朱媛媛、王士君、曾菊新的《基于信息化的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空间结构研究》,等等。

5.文化生产:如钱丽芸的《国内外文化生产的研究进展与地理学解释》,薛东前的《西安市文化产业集聚特征及机制分析》,魏雷、唐雪琼的《旅游发展语境中的地方性生产----以泸沽湖为例》,王立国、陶犁等人的《文化廊道范围计算及旅游空间构建研究----以西南丝绸之路(云南段)为例》,朱静虹的《基诺山旅游社区文化展演空间的生产研究》,卢松的《古村落旅游地利益主体诉求及表达研究----以婺源县为了》,等等。

6.地方与地方感:如陈亚颦、许伟的《日常生活的地方构建----以云南傣族、傈僳族为例》,李凡等人的《怀旧消费空间地方建构的比较研究----以广州怀旧餐厅为例》,马慧、张宝秀的《北京会馆文化空间的演变历程》,戴俊聘的《历史层累视角下的地方形成机制探讨----以北京东高村镇为例》,等等。

从会议效果来看彰显出3个特色和亮点:

1.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从依托管理单位(中国地理学会)到具体承办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从老一辈文化地理学者(王恩涌、司徒尚纪、唐晓峰)到新生代文化地理学生,从高校(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研究所(中科院、社科院等)到专业媒体(中国国家地理、人文地理、高教社)、企业(Facts  International文产公司、雨竹轩)等,均给予了大力支持。

2.学术报告异彩纷呈。从传统文化地理到新文化地理,从文化地理学理论总结到实践探索,从文化景观的研究到文化生产的路径与方式探索,从国内文化地理现象与问题的研究到国外文化地理问题的比较研究,从文化符号的意义与价值探索到文化转型的路径与内涵探索,从文学、绘画、诗歌等创作性景观到民族、习俗、宗教等积淀性景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新锐睿智的思想,令参会者大开眼界。

3.年轻学人发言踊跃、思想活跃。由于年轻学人对国外新文化地理思潮了解较多,因此在从文化的视角看待地理学问题时,往往更加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加以阐释和发挥,其中不乏新颖、创新的观点。

通过学术交流提出4个方面工作:

1.各位委员要有文化地理学的坚守,要术有专攻。过去没有文化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各位文化地理学人没有自己的娘家或婆家,只能采取打游击的方式做一些相关的研究,有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现在大家有了自己的研究组织和家,就更加应该名正言顺地开展工作了。大家可以在别的相关专业委员会从事工作,但一定要懂得自身也是文化地理学专业委员会的委员,同样有责任和义务开展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工作,而且还要术有专攻,争取在某个特定领域或方向有自己的建树。

2.各位委员要注重文化地理学的学科理论和学科平台建设,要有未来一段时间的学科规划。任何一门分支学科都要注重学科建设,这样才能引领学科方向,特别是有助于引领年轻学人的学科方向。现在很多学科背景的人都对文化地理感兴趣,都在开展所谓的文化地理研究,但仔细一看,很多研究并不属于文化地理的研究范畴,千万不能把文化地理研究搞成一个大杂烩,一定要有学科的明确范畴、理论和方法。同时要加强学科平台的建设,如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慕课(MOOC)、微博、网站、教材等的建设。

3.要注意中西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我们要密切关注西方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动态,借鉴和消化西方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一些新理论,另一方面应避免食洋不化,要联系中国的实际,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

4.要出人才、出成果。我们成立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的目的,一是要出人才,要创造条件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骨干,以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形势对文化地理人才的迫切需要;二是要出成果,要推出一些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优秀成果、重大成果,从而对整个地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会议讨论了文化地理学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目标和组成原则,并确定了2015年和2016年年会的承办单位;本次会议优秀论文将在《人文地理》、《Sustainability》两个刊物上刊载。

(周尚意  刘沛林)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25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