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下午,在2014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上,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联合承办了“地理学与青藏高原研究”专场学科进展发布会,发布了《2012-2013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2012-2013青藏高原研究学科发展报告》,并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报告和宣讲。
专题发布会会场 宋长青研究员主持发布会
“地理学与青藏高原研究学科进展发布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副主任宋长青主持。参加发布会的嘉宾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原理事长郑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周成虎研究员,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朱立平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段安民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处长冷疏影研究员,以及张镱锂研究员、张宪洲研究员、陆锋研究员等50多位参与学科发展项目编写的专家学者、地理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年轻地理工作者和新闻记者。
朱立平研究员作报告
项目首席科学家周成虎院士首先就《2012-2013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项目背景和主要工作情况做了介绍。周成虎院士指出,编写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的主要目标是总结和交流近五年来“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取得的研究进展和重大突破;通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明确存在的差距,指出当前学科发展的态势和特点以及未来3-5年的发展趋势与主要研究方向;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推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创新与发展。周院士还向大家介绍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最近几年内学科的进展方向:我国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起步于70年代,并迅速逐渐发展走向稳固;随着专业应用的扩大已经逐步形成了成熟的科学体系,并走向为大众服务的定位。同时,周成虎院士在讲话中重点向大家介绍和宣传了我国国家大地图集项目的启动和最新进程,表明了地图的重要性并不会随着数字化、电子化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也强调了这是我国地图学科建设的重大进展。
首席科学家朱立平研究员代表青藏高原研究学科发展报告编写组做了关于“青藏高原研究的进展、影响与展望”的学术报告。报告阐述了青藏高原圈层相互作用的特点及其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概括介绍了近年来取得的10项重大进展,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手段表明我国青藏高原研究已经在国际上具有引领作用,并指出了青藏高原研究发展的方向。
张国友研究员作介绍
段安民研究员以“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研究进展”为主题作了专题学术报告,阐述了青藏高原气候效应和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亚洲气候多尺度变率的影响。
最后,张国友秘书长对本次专题发布会进行了简要总结,对参与编写学科发展报告的专家学者和参加发布会的各位代表表示感谢。同时,张国友秘书长介绍了中国地理学会近年来开展地理学学科发展研究工作情况。在中国科协的引领和支持下,中国地理学会从2006年起组织国内地理学领域的一线专家就“地理科学”学科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研究,首先编写出版了第一部《地理科学学科发展报告》。鉴于地理学是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研究范围较广,以及地理学三大领域特征和学科发展动态变化周期性等因素,中国地理学会从2008年起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三大分支,隔年进行研究和梳理,先后完成了《自然地理学》、《人文-经济地理学》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三部学科发展报告。其间,还组织编写出版了《Recent Progress of Geography in China》,进行国际交流。本次《2012-2013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正式发布,将对我国地理信息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学科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发挥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在引领学科发展中应有的作用,促进自主创新和学科繁荣,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中国科协举办了“2014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并委托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中国兵工学会和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分别承办了两场专场发布会。这是中国科协自2007年举办学术建设发布会以来第一次设立专题发布,具有创新性意义。
(中国地理学会秘书处)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