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4-5日,我国自然地理学未来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来自中国地理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京区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 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刘燕华研究员提议召开一次以自然地理学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目的是在总结我国自然地理学主要学术成就基础上,分析我国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探讨自然地理学未来发展方向和我国的战略,提出我国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核心科学问题、未来发展建议。该提议得到在京有关院士专家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郑度院士、刘燕华研究员、蔡运龙教授、傅伯杰研究员、宋长青研究员、史培军教授、郭华东研究员、顾行发研究员、葛全胜研究员、王晋年研究员、李秀彬研究员、刘闯研究员、秦其明教授、张镱锂研究员、张百平研究员、陈利顶研究员、张国友研究员等出席会议。 刘燕华首先就会议的目的和讨论的议题发表讲话。葛全胜就“全球变化研究进展”、郭华东就“数据-数字地球与地理学发展”、顾行发就“我国对地观测应用未来发展趋势”、刘闯就“从国际地球物理年到国际地球观测系统: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国际重大科技合作计划中的发展研究”、李秀彬就“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历史回顾”、郑度就“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发展现状和问题”,张百平就“我国山地综合自然地理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傅伯杰就“综合自然地理研究:机遇、挑战与方向”,蔡运龙就“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和优先领域”,张镱锂就“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未来发展主要科学问题”分别做了专题报告。与会学者围绕当前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定位、现代特点、应关注的科学问题、应用需求、项目计划、国际合作以及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会议期间,刘闯介绍了“林超地理博物馆(网络版)”的建设进展并同与会专家就其开馆及运行展开了实质性的研讨和落实。 刘燕华理事长就会议研讨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 (1)全球变化、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及对地观测技术的进步为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机遇,但自然地理学内部分化严重,相邻学科如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和生态学的兴起,也给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当前中国自然地理学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在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积极参与国际与国家重大科学计划,引领潮流,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 (2)自然地理学是一门以人地关系研究为核心的综合性学科,通过对地理要素类型、尺度、时空过程等的相互作用研究,系统研究地球表层地理要素的格局、过程和功能,揭示地理现象的地域分异及其演化规律。面对这样的学科定位和研究目标,我国自然地理学还存在概念模型和残缺模型为主导、机理研究不足、定量化程度低、现代技术掌握和应用不够等问题。我国自然地理学的未来发展需要在进一步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善方法体系,发现或认识规律,掌握预测未来的能力;我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不仅要强调其基础性,也要强调其应用性;既要有科学,也要有文化。结合国家绿色发展、生态安全和生态补偿等现实需求和国际前沿,瞄准问题、找到切入点,进行战术设计和合理分工,有助于自然地理学走向系统科学,服务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恪守科学使命。 (3)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突出标志是强调全球与区域互动、强调要素综合、强调解决人地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强调决策支持、强调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强调大科学计划及强调国际合作。鉴此,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需要具有全球视野、需要突出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考虑利益格局和配置体系、需要广泛引进现代科学技术、需要统筹项目计划和分工、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及需要强化研究基础和平台能力建设。 (4)立足于国际视野和国家需求,中国自然地理学应紧扣绿色发展、生态安全、风险管理、公共安全、文化遗产保护、全球变化的事实和证据、生态修复与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源和生态及农业补偿机制等应用方向,通过实施中国生态地域系统变化及其承载力、环境突变与灾害风险管理、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水土资源耦合利用及其环境影响等一批项目计划,重点解决中尺度区域的定量研究与尺度转换、格局与过程相互作用的机理、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与适应、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基础上的全球生态地域系统及多尺度区划等科学问题。同时要特别加强与ICSU、IGBP、IHDP、美国地理学会等机构的合作,加强全球生态地域系统数据库建设、巩固我国地理环境定位观测网络并加强全球地理环境定位观测系统构建、强化数据标准化获取和共享,强化地理学方法研发,全面改进和提升地理学科普教育工作。 会议还决定将以“地理学术沙龙”形式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将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发言内容进行整理出版,并建议在《地理学报》出版专辑。同时,号召国内外相关学者围绕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定位、现代特点、应关注的科学问题、应用需求、项目计划、国际合作以及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 (中国地理学会秘书处) |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