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7 高原山地环境变化与跨境生态安全学术会议秘书组
高原与山地是全球变化响应的敏感区。目前,山地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热点和科学前沿。中国是世界山地大国,全球65%的高山分布在中国;中国也是全球最为重要上游水道国,亚洲主要国际大河均发源于中国;云南既是我国独特的低纬高原山区,也是我国国际河流最集中的分布区。新世纪以来,日益加强的全球化趋势,使跨境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影响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受到广泛关注。跨境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变化的跨境影响和生态安全维护,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
2009年11月11-13日,中国地理学会和云南大学主办,中国地理学会“跨境流域与区域合作研究组”和云南省地理学会、云南省生态学会协办,在云南大学科学馆组织召开了《高原山地环境变化与跨境生态安全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高原山地环境变化与生态安全维护密切相关的“河流生态过程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变化环境下的高原山地生物多样性与维持机制”、“退化环境整治与受损生态系统重建理论与技术”、“跨境生态安全维持与合作”等四个主题,进行了学术研讨。
来自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和北京、重庆等地的国内相关学术机构的专家代表、会议主办和协办单位的代表以及研究生100多人参会。参会代表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的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全国高校系统的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河海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楚雄师范学院、红河学院、曲靖师范学院;以及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等。29位与会专家和代表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云南大学党委书记刘绍怀教授代表云我校致欢迎辞,大会主席刘昌明院士、特邀专家张亚平院士、联合国国际机构代表刘恒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也分别在开幕式致辞。会议主办方负责人何大明教授主持了学术研讨会开幕式。
会议上刘昌明院士做了题为“中国西部高山地区水量平衡与生态水文若干问题的讨论”的主题报告,阐述了水文研究领域的若干基础科学问题,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山生态水文研究应予以迫切关注的热点前沿问题。特邀专家张亚平院士做了题为“动物适应进化的遗传基础”的大会报告,从若干动物对食物选择、尝食、消化和耐受的能力视角,阐述了动物适应性进化进程对基因的自然机理。
邓伟研究员、何大明教授、陈曦研究员、孙航研究员、段昌群教授、倪广恒教授、刘恒研究员、朱华研究员、欧晓昆教授分别从我国山地科学发展、西南纵向岭谷区的山地高原环境变化与跨境生态安全维护、中亚区域环境与国际河流研究进展、西南山地高原区域的重要植物类群的分布规律、西南高原型湖泊流域面源污染及其整治、环喜马拉雅山的跨境水资源与河流生态变化研究动态、气候变化和河流水电资源开发、云南高原山地自然地理区划、山地型城市的生态功能区划等方面作了学术报告,从宏观视角上阐述了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高原山地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和面向的国家重大战略问题。
陈亚宁研究员、叶辉教授、王建群教授、张树文研究员、康斌副研究员、佟守正副研究员、姚景龙博士分别围绕我国西北、西藏、东北和西南重要国际河流流域区的河流水文水资源、洄游鱼类生态、跨境有害昆虫入侵、重要湿地生态修复等方面作学术报告,揭示了我国国际河流跨境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生态保护与跨境生态安全维持的战略重要性。夏自强教授分析了西亚两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所引发的生态问题。谢平教授围绕内陆河流的水沙过程作了系统地阐述,揭示了人为影响下的河流分沙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吴兆录教授、张佩芳副教授从云南沿边跨境地带的人-象冲突与多边合作、滇南橡胶种植链的跨境成长与地缘经济合作,阐述了云南沿边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跨境生态安全维持与跨境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和前景。张一平研究员、苏文华教授、冯彦教授、胡金明教授、童绍玉教授、陈晓平副教授、任宾宾博士生围绕西南高原山地不同案例区的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效应、山地环境与药用植物特性、山地高原地形地貌分异的社会效应、脆弱半山区的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作学术报告,多视角地剖析了西南高原山地不同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态环境问题。
最后,与会代表还就成立中国地理学会“跨境流域与区域合作分会”进行了讨论,认为目前的机遇和条件都需要尽快成立该分会。近年来,为了应对日益突出的跨境资源环境的挑战,服务国家“和平崛起”发展战略,我国相关部门和单位先后成立了多个与跨境资源环境密切关联的管理部门、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例如,2009年,外交部为了有效应对与周边邻国陆地与海洋边界纠纷而增设了“边界与海洋事务司”,云南省批准建设“云南省国际河流与跨境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团队;2008年,中国水电学会成立了“国际河流水电开发生态环境研究工作委员会”;2007年,武汉大学成立了“中国边界研究院”;2006年,清华大学成立了“跨境河流水与生态安全研究中心”、河海大学成立了“国际河流研究所”;水利部及其各大流域委员会都先后设置了主管国际河流的职能部门。2007年初,经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会讨论同意先成立“跨境流域与区域合作研究组”。三年来,研究组依托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积极开展工作,为成立“跨境流域与区域合作分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与会专家代表建议研究组,利用本次会议的研讨成果,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后向中国地理学会申报,尽快成立中国地理学会“跨境流域与区域合作分会”,并依托该分会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本次会议的召开,将促进我国高原山地环境变化与跨境生态安全维护的科学研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对系统地发展有中国地域特色的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地缘政治经济科学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特殊的战略意义,有利于发挥我国在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相关特色领域(如高原山地、国际河流、跨境生态安全等)的科技影响力和引领作用,并对我国构建重要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维护区域及跨境生态安全、推进沿边区域合作和开展环境外交等有重大影响。
本次学术会议得到了云南大学“211工程”三期国家重点学科“高原山地环境变化与跨境生态安全”建设项目的资助,云南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办在会议的前期申请和组织过程给予了多方面指导和支持,王耀希主任代表我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办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