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3 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
2009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于11月21日-22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协办,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为本次会议提供了资助。来自全国30个研究所、大学和出版单位的117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郑祥民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首先致辞欢迎代表的到来,预祝会议开的圆满成功。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许世远教授发言回顾了我国地貌学科的辉煌历史,谈到1961年全国第一次地貌学术讨论会也是在上海举行的,这次会议又在上海召开,参会代表也是近几次最多的,预言我国地貌学发展走出低谷,再度辉煌的美好前景。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主任许炯心研究员发言,概括总结了过去二年来我国地貌与第四纪研究在学术水平、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人才培养都有很大的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升,并且积极组织实施重大项目,服务于国家建设。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希望大家克服不足,抓住机遇,发展壮大地貌学研究力量,为攀登世界地貌与第四纪科学高峰,为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而努力。
这次会议设立了地貌学与区域地貌、风沙地貌与灾害、地貌过程与地貌演变、第四纪气候与环境、以及河湖地貌与环境共五个议题。代表围绕这五个议题,用三个半天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共有50位代表做了学术报告。大会主题报告对泥沙输移能耗与河型关系、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地土地石质化机制、松嫩平原古大湖演化和平原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起源与环境演变关系、中国东部平原及岛屿黄土、以及南京大学将海洋地貌应用于海岸工程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展示,显示了我国地貌与第四纪学家在理论创新以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分组学术交流报告涉及沙丘、草原风蚀坑、壶穴、河流阶地、夷平面等地貌特征分析和形成机理,山地现代地表侵蚀速率、河流输沙变异、河流泥沙沉积量的长期变化、花岗岩丘陵的化学风化与化学径流、侵蚀产沙中的风水交互作用、降雨离子组成与来源等地貌过程的定量研究,还涉及红树林生理界限与古海蚀平台高度、坡地土壤理化特性与地形关系研究。有多位代表报告了利用黄土、沙漠、冰川、河流、湖泊沉积物的理化性质、磁性、同位素测年等分析结果所揭示的我国不同地区第四纪不同时期气候环境演变过程,以及我国西北典型地区沙漠化过程及其危害分析、广东省泥石流灾害易发区识别和分级等。另外,还报告了气候变化的空间天气机制的研究进展、利用高分辨率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切沟侵蚀、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判断历史上高含沙水流堆积等基于新技术新方法所取得的成果。针对近年有人提出浙江东部四明山、天台山、大盘山等地存在古冰川遗迹,会上有二个报告根据今年多位专家的实地野外考察和分析结果阐述了这些所谓古冰川遗迹应是流水地貌。一些地貌学家还就在中国如何发展地貌学科和地貌区划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学术交流既认真又热烈,有争论,有共识,表现了我国地貌与第四纪研究具有旺盛的活力和强大的发展潜力。在一个多小时的大会讨论上,代表们踊跃发言,就如何改进地貌教学、如何加强地貌学研究、如何扩大地貌学宣传等问题献言献策。多位地貌学前辈强调发展地貌学应该既抓地貌学的理论研究,又要抓地貌学的应用,为我国地貌学的发展指出了方向。为了有利于我国地貌学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一些代表呼吁在有条件的高校恢复地貌专业设置。
正像专业委员会主任许炯心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所说的,这次会议参加人数多、代表性广泛、交流论文水平高,交流的论文充分体现出老科学家仍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创造性的思维,中青年具有很强的实力,年轻人的研究能够坚持野外工作与先进的室内分析技术的结合。会上讨论热烈,说明我国地貌专业的发展充满希望。这是一次圆满成功的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预示着我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春天的到来。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