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尺度、多时空与多样性——2021年中国历史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7-18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2021年7月17-18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承办的“多尺度、多时空与多样性——2021年中国历史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哈佛大学、波士顿学院、比利时鲁汶大学、大阪经济大学、关西大学、滋贺短期大学、海德堡大学、拜罗伊特大学、萨塞克斯大学、阿穆尔国立大学等海内外近百家学术单位的230余位专家学者和20名硕博研究生与会交流。

图片

大会合影


图片

大会开幕式

7月17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复旦大学光华楼隆重举行,由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张晓虹主持。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国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吴松弟,中央文史馆馆员、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辛德勇,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开幕式。

图片

大会开幕式

开幕式首先由复旦大学张人禾副校长致开幕词。他代表复旦大学向各位前来参会的师生表示欢迎,同时向本次大会承办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表示感谢,并分别对历史地理学学科、《历史地理研究》期刊以及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发展沿革进行了回顾。他也希望各位与会师生能在本次会议中畅快地交流和沟通,并祝愿本次大会圆满举行、祝愿历史地理学科愈发辉煌。

图片

张人禾副校长致辞


随后由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教授致辞。他指出,2021年正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设立60周年和《历史地理研究》创刊40周年。在多个重要时间节点来临之际,历史地理学以多个重要讨论会的举办、《历史地理研究》获得刊号和学界学者屡获学术进展等表现证明了学科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他引用习近平主席生态文明思想中“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表述,认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迎来了格局的变化,也已经有了很好的环境,因此一定会有更光明的前景。他也希望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能够团结、发展和进步,并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图片

张国友教授致辞


最后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复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吴松弟致辞。他指出,今年是谭其骧先生与侯仁之先生诞辰110周年,明年是史念海先生诞辰110周年,历史地理学界应该受到各位先生的精神鼓舞,他也希望《历史地理研究》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两本刊物花开两朵、并蒂争妍,同样也祝愿大会圆满成功。

图片

吴松弟教授致辞


图片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平台”发布仪式

开幕式后随即举行了“中国历史地理信息平台”发布仪式。“中国历史地理信息平台”的发布,再次体现了传统历史地理学与新时代新技术的融合。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平台是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开发,基于CHGIS(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项目以及各类历史GIS数据资源,构建的统一时空框架数据信息平台。平台实现了多源历史地理数据的存储、管理、发布、共享、可视化、时空分析和综合应用,其综合的数据集成能力、开放的共享机制、丰富的可视化效果和强大的时空分析功能,可有力支撑历史地理和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推动科研学术创新。

图片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平台”发布仪式


图片

会议相关展览

会议期间,大会在光华楼内举办“致知力行,继往开来——纪念《历史地理》创刊 40 周年(1981—2021)展览”,本次展览制作精美、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系统回顾了刊物创刊40年来的重要节点、重要贡献人物和发展趋势,吸引了大批与会者驻足观看。

同时,会议期间,还在复旦大学三个校区的文化长廊展出“锲而不舍 终身以之 献身学术 服务国家—纪念谭其骧院士诞辰110周年图片展”。

图片

与会学者参观 “ 致知力行,继往开来——纪念

《历史地理》创刊 40 周年(1981-2021)展览 ”

图片

“ 锲而不舍 终身以之 献身学术 服务国家—纪念

谭其骧院士诞辰110周年图片展 ”

图片

大会报告Ⅰ

短暂的观展与茶歇后,由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郭声波教授主持研讨的第一场大会报告正式开展。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葛剑雄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唐晓峰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王社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华林甫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吴松弟教授等分别带来大会报告。

葛剑雄教授以“锲而不舍、终身以之:谭其骧院士与中国历史地理学”为题进行报告发言。作为谭先生培养出来的首批文科博士之一,葛剑雄教授深情怀念谭先生的音容笑貌和治学品格,同时回顾了谭其骧、侯仁之和史念海三位先生之间的情谊以及他们对于学术、学科和学界的贡献,并且强调,只有弘扬前辈学者的学风,才能继承光荣传统、将学科发扬光大。

图片

葛剑雄教授报告


唐晓峰教授以“侯仁之先生与环境考古学”为题做主题报告。他指出,侯仁之先生晚年对于环境考古学的推动是其又一项重要的学术贡献。侯仁之先生本人虽不具备孢子花粉研究方面的研究专长,但他年届80高龄之时,仍然开辟了自己不可能完成的研究领域并加以推进,为青年学者开路,这是历史地理学界的一个典型学术史现象。

图片

唐晓峰教授报告


王社教教授在报告中讨论了史念海先生对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建设的贡献,认为史先生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发挥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不遗余力地创建历史地理学科发展平台、持之不懈地探索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既有对学科发展方向的引导,又身体力行,产出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其对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建设的贡献惠及整个学林。他同时呼吁,作为新一代历史地理学者,应该肩负起历史地理学科建设发展的责任,在提高个人研究水平的同时,为历史地理学科的整体发展多所致力。

图片

王社教教授报告


华林甫教授以“雄安新区清朝县界复原研究”为题进行报告。其研究考证了相互不重复的雄县、安州、容城县界点共237个,由此复原了雄安新区清朝各州县的政区界线,为历史县界复原研究做了有益尝试。他同时指出,古代县界复原研究既是学术研究也是掌握国情的基本手段之一。对历史时期县界的复原,有助于微观区域的环境变迁研究,也是各项史学专题研究展开的前提与基础。

图片

华林甫教授报告


吴松弟教授则对近期出版的《中国旧海关内部出版物使用手册》进行介绍。作为主编,他表示衷心希望近代史、近代经济史和近代经济地理学者能够借助本套丛书,从海关内部出版物之中找到所需材料,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图片

吴松弟教授报告


图片

分会场报告

7月17日下午至7月18日上午,大会围绕主题设立15个专题和39场分组报告,议题有历史政区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与环境史、历史经济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地图研究、边疆史地、学科理论与方法、新技术手段应用、地域社会、移民与人口、“一带一路”等专题,同时开展热烈研讨的还包括 “东北亚历史地理论坛” 和“研究生论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分论坛现场照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会报告Ⅱ

7月18日下午两点半,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王社教教授主持的第二场大会报告在光华楼东辅楼202展开。报告学者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辛德勇、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教授关蔚禾、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郭声波、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张伟然。

第一场报告由辛德勇教授带来,题为“四岳、五岳的演变与古史地域扩张问题”。他认为由四岳向五岳的演变很好地体现了古史地域扩张的演进过程,并将四岳、五岳的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尚书·尧典》中的四岳为东泰山、南霍山、西嵩山、北恒山;鲁召公四年前的四岳为东泰山、南霍山、西太华山、北恒山;汉武帝时期创设出五岳的概念,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加入了中嵩山;东汉以后,五岳中的南霍山被替换为南衡山。

图片

辛德勇教授报告


关蔚禾教授带来题为“应用地理信息分析的历史地理研究项目简介”的报告。她整理了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在过去十几年间通过应用地理信息分析技术进行的历史地理相关研究,例如历史时期人口分布模型、美国百年间的铁路路网建设过程、跨大西洋的奴隶贩卖状况、非洲卢旺达大屠杀暴行的空间演变发展过程、人类走出非洲的进化史轨迹等。

图片

关蔚禾教授报告


郭声波教授以“秦始皇死事疑案新解:从九原到甘泉”为题开展报告。他指出胡亥带领载有秦始皇灵柩的车队绕行九原的原因,除了是为完成始皇帝夙愿、稳定北方边防等外,还有方便等候派往上郡处置扶苏、蒙恬的使者复命的原因。始皇帝的灵柩返程路线当为东直道,因其经行蒙恬驻地,未完工桥梁在经行时采取临时渡河措施也能勉强通行。胡亥一行的终点非云阳,而是可以举行发丧、停殡、即位等国家大型仪式的都城咸阳,停殡地为极庙。

图片

郭声波教授报告


张伟然教授介绍了“十三五”期间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情况。目前,历史地理专业研究机构已增至16家,近半数单位的科研力量有所加强,新增学术期刊《历史地理研究》,新增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会。学术研究方面全面开花,尤其是历史政治(政区)地理、历史地图与地图史两个方面,但仍存在队伍建设覆盖面不够广、科研力量分散、历史自然地理方面萎缩严重、社会服务参与不足等问题。后续应当加强空间分析方面的投入,提升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科学水平,从本土经验事实中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术问题。空间实验室建设、基础性数据产出、基于历史自然地理的环境变迁研究、域外历史地理研究等领域尚需着重发展。

图片

张伟然教授报告


图片

大会闭幕式暨颁奖典礼

下午三点五十分,大会迎来闭幕式。闭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张伟然教授主持。首先,《历史地理研究》主编、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吴松弟宣读了《历史地理研究》期刊2020年度各优秀奖项,名单如下:

图片

《历史地理研究》期刊2020年度各优秀奖项获奖名单

图片

《历史地理研究》主编吴松弟教授

宣读《历史地理研究》期刊优秀奖项


然后,进入“第五届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论著奖”颁奖仪式。本次共有42位青年学人提交学术成果参与评选,最终获奖名单由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张晓虹宣读,与会专家学者代表向获奖青年才俊颁发奖励证书,名单如下(同种奖项同一等级按姓名拼音排序):

图片

“第五届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著作奖”获奖名单

图片

“第五届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著作奖”颁奖仪式

图片

“第五届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论文奖”获奖名单

图片

“第五届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论文奖”颁奖仪式


颁奖环节结束后,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肖卫民致辞。他代表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和文科学界同仁向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同时也对海内外专家和青年学者的热情参与、对承办大会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同仁以及对本次会议主办方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对复旦大学的信任和对本次大会的指导表示感谢。肖处长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有益成果表示肯定,并感谢和希望全国兄弟单位和专家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以及复旦文科科研工作继续关心和支持。最后,他热忱期待和欢迎海内外历史地理同仁继续参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各项工作,为历史地理学发展再续新机会,为文科的学科建设添砖加瓦,衷心祝愿历史地理学事业更加繁荣昌盛。

图片

肖卫民副处长致辞


随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张晓虹教授致辞。张所长表示,本次大会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克服了新冠疫情带来的困难,在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校方和文科科研处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此次大会除历史地理学界的学者之外,还有文献学和建筑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参与,这不仅是一场中国历史地理学难得的学术盛宴,而且也会在与相邻学科的交流碰撞中取得成果。最后,张所长代表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向所有与会者、筹办会议的诸位老师和志愿者们、筹备“‘锲而不舍 终身以之 献身学术 服务国家’纪念谭其骧院士诞辰110周年橱窗展”和“致知力行,继往开来——纪念《历史地理》创刊 40 周年(1981-2021)展览”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的带领下兴旺发展,在承担国家重大任务时研究愈发精深,并预祝参加会后考察的各位学者考察顺利,预祝返回工作岗位的各位老师工作愉快。

图片

张晓虹所长致辞


至此,2021年中国历史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张伟然教授代表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宣布本次大会胜利闭幕。

图片

部分会务工作人员合影

转自:复旦史地所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25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