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届海峡两岸地貌学研讨会于2010年7月30日至8月1日在南京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系联合举办。共有68名来自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代表与会。
本次会议的议题为“地貌与资源环境、环境灾害与管理、环境保育与可持续发展”。南京大学王颖院士和台湾大学张长义教授为会议科学顾问,会议主席由南京大学鹿化煜教授和台湾大学林俊全教授共同担任。会议安排了一天半的学术交流,共有32名学者作了会议报告。其中,南京大学的王颖院士、高抒和鹿化煜教授和台湾大学的张长义、林俊全教授分作了“当代海洋科学新进展”、“潮滩极浅水边界层与动力地貌过程”、“晚新生代全球变冷驱动亚洲中部阶段性变干的风成沉积证据”、“莫拉克风灾与台湾永续国土之省思”、“极端降雨事件在河川地形演育的角色之探讨”的大会报告。这些大会报告内容丰富、既有科学前沿性也具应用特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本次会议也体现了如下特色:一是两岸学者对灾害与环境的重点关注,如台湾学者介绍了莫拉克台风和极端降雨事件引起的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和地貌演化,大陆学者也就汶川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中国近海的地震和海啸灾害等展开了讨论。二是吸引了两岸大量的本科和研究生的参与,与会专家对研究生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建议。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各有10余名本、研究生参加会议,此举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而且在加强两岸未来的学术人才培养和交流方面也大有裨益。三是会议中涌现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认识,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兴趣。如南京大学的朱大奎教授提出了“新南水北调设想”,即利用华北平原的地下古河道砂体来存储长江的丰富洪水资源,构建地下水库来缓解黄淮海平原的用水压力。
会后,代表们赴安徽黄山、浙西大峡谷和杭州西湖湿地等地进行了野外考察交流活动。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