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在南京召开
发布时间:2018-06-12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11月20-22日,2017年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在南京成功举行。本次大会是近年来我国地理学界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强的地理盛会之一,大会聚焦“变化背景下自然地理学新发展与新挑战”,吸引了来自国内2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近3000位专家学者,以及英国、德国、挪威、加拿大、南非等国家的代表参会。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国际地理联合会秘书长Michael Meadows、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秦大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刘丛强等15位中外院士出席了大会开幕式,陈骏校长、刘丛强副主任、Michael Meadows秘书长、傅伯杰理事长分别代表南京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地理联合会、中国地理学会在开幕式上致辞。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南京大学承办。

n17946250_small.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指出,作为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地理学在认识地球表层系统过程、揭示气候环境演化、指导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重大问题,研究自然地理规律有助于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陈骏还介绍了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和“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计划,希望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深入探讨新时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携手推进我国自然地理学全面发展,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n17946249_small.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刘丛强表示,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自然地理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区域性、交叉性,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大会将促进自然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交流融合,进一步推动自然地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发展,使我国自然地理学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n17946248_small.jpg

南非皇家学会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秘书长Michael Meadows介绍了国家地理联合会的基本情况。他指出,中国的地理学研究领域广、规模大、贡献多,一些重要领域所取得的理论进展在总体上也位于国际前列,并被其他国家所借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地貌学、生物地理学等许多自然地理学分支学科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认真思考,热烈讨论,积极开展交流合作,促进我国自然地理学持续健康发展。

11月20日上午,傅伯杰院士、刘丛强院士、秦大河院士、英国地貌学会主席David Thomas教授、李新研究员围绕地理学的科学与决策作用、表层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冰冻圈科学、干旱区环境与地貌过程、内陆地区水文过程等当前地理学前沿、热点、难点议题做了大会特邀报告;11月20日下午,郭华东院士、陈发虎院士、Michael Meadows院士、樊杰研究员、宋长青教授、朴世龙教授、李满春教授分别聚焦对地观测、泛第三极科学、国际地理学研究进展、空间规划、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理论范式、陆地生态系统和南京大学的地理学研究等重要议题做了大会特邀报告。

本届大会还设置了41 个专题分会场,学术交流议题丰富多样、交叉前沿,共有800多人次做了口头学术报告,400多人次做了展报交流。在大会期间召开了中国地理学会十一届九次常务理事会议和中国地理学会十一届理事会四次全体会议,以及纪念杨怀仁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等。大会评选表彰了20篇青年优秀学术论文。

n17946251_small.jpg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张国友主持了大会闭幕式。他指出,自然地理学领域各部门学科与自然科学领域诸多学科相互交叉,随着学科的不断细分,中国自然地理学领域各部门学科已经走向深度专门化,甚至融合到其他学科,非常不利于自然地理学乃至地理学的发展。这次大会旨在发挥学会的学术引领作用,召唤自然地理学各部门学科的回归及相互间的交叉与融合。这次大会的成功举办,成为近年来我国地理学界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强的盛会之一,促进了全国自然地理学者间的学术交流,检阅了全国自然地理学研究成果,整顿了自然地理学研究队伍,在学术上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大会报告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全面展示了近年来我国自然地理学各领域取得的新进展。会议还探讨了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学科发展战略,为我国自然地理学发展指引方向。本次大会是中国自然地理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必将为推动世界地理学发展带来新机遇。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25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