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日韩地理学术研讨会 暨第一届亚洲地理学大会在上海举行
发布时间:2018-06-05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18-45-2109911590558892.jpg

 2015109—11日,第十届中日韩地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亚洲地理学大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大会以城市化中的亚洲:多样性对应全球化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蒙古、巴基斯坦、尼泊尔、老挝等8个亚洲国家,以及美国、瑞典、英国等欧美国家的318名地理工作者和学生代表齐聚上海,共同关注城市化中的亚洲。这是中国地理学会继2006年发起创办中日韩地理学术研讨会10年后,为亚洲及泛太平洋地区地理学家搭建的另一个更宽广的学术交流平台。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华东师范大学、日本地理学会、韩国地理学会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承办,上海市地理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流域地理学院重点实验室(南京)、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师范学院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首都师范大学水资源安全北京实验室协办。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日本地理学会会长Yoshio  Arai教授,韩国地理学会会长Bo-Kyung  Yang教授,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原副主席/秘书长、韩国统一部原部长、韩国前驻华大使、首尔大学荣誉教授Woo-ik  Yu教授,IGU副主席、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学Yukio  Himiyama教授,IGU副主席、印度德里大学德里经济学院地理系主任Ram Babu  Singh教授,蒙古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巴图宝音教授,尼泊尔特里布万大学地理学院Prem  Sagar Chapagain教授,瑞典林雪平大学Kajsa  Ellegård教授,日本地理学会前会长、日本大学Yagasaki  Noritaka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杨桂山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处长冷疏影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原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副主任宋长青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前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许世远,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敏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柴彦威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助理刘卫东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青工委主任、中山大学刘云刚教授等嘉宾齐聚丽娃河畔,聚焦亚洲地区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以及文化多样性等议题开展学术研讨。

1.  大会开幕式

10月9日下午,在华东师范大学科学会堂举行了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陈群校长、中国地理学会傅伯杰理事长、日本地理学会代表Kenta  Yamamoto教授、韩国地理学会Bo-Kyung  Yang会长、国际地理联合会Ram  Babu Singh副主席、蒙古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巴图宝音所长、尼泊尔特里布万大学Prem  Sagar Chapagain教授先后致辞。陈群校长在欢迎辞中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地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傅伯杰理事长从“中日韩地理学术研讨会”说起,介绍了创办亚洲地理学大会的背景,并提出“一D两E”是当前中国地理学界的核心发展理念:“一D”指“deepen”,应不断深化地理学基础研究,强化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自我认同;“两E”指“expand”和“extend”,一方面要扩大地理学研究视野,整合同源学科和领域进入我们的研究议程,充分发挥地理学“综合性”的学科特色,另一方面也要扩大国际合作,与感兴趣的个人和组织建立长期的学术合作关系,共塑我们未来的亚洲、未来的地球。Ram  Babu Singh教授在致辞中系统介绍了印度地理学发展史,分享了印度地理学家所致力的研究领域。阿塞拜疆地理学会理事长Ramiz  M. Mammadov院士、巴基斯坦地理学会理事长Abdul  Ghaffar教授也、哈萨克斯坦地理学会主席Kanat  Baigarin教授发来书面致辞,分别介绍了各国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交流了最前沿的研究热点与未来愿意同亚洲其他国家一起推动亚洲地理学发展的愿景。

n16743289_small.jpg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主持开幕式)

2.  大会报告

10日上午,大会进入Keynote  Speech环节。韩国首尔国立大学荣誉教授Woo Ik  Yu,日本东京大学教授Yoshio  Arai,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卫东,印度德里大学德里经济学院教授Ram Babu  Singh,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教授宁越敏,分别做了题为“亚洲地理和地理学者的使命”、“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减少背景下的城市和国家土地:以日本实例”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诠释”、  “全球亚洲巨城市:寻求通过减灾风险实现可持续、包容性与和平发展”、“中国大城市群的发展与作用”的主旨演讲。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地理学会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敏教授和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学Yukio  Himiyama教授主持了大会报告。

Woo Ik  Yu教授报告中论述了“地理学是学问的宗家,是经世之学”的观点。他认为,西方地理学经一代一代的发展,现已是一种流行科学,而亚洲地理学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这是亚洲地理学努力的目标”。他还生动地介绍了“融合学问弘报”,“实用主义地理学”,“亚细亚的地理学”,“养人然后平天下”这4大适应社会需要的地理行动。

Yoshio  Arai教授的报告指出:“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已成为中国、日本、韩国共同面临的挑战。以日本为例,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同,距离城市中心超过30km的远郊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近郊和中心城市更严重。另外,在此背景下,郊区面积也在不断缩小。对此,日本提出了相应对策。”而在中国、韩国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Yoshio  Arai教授建议,每个国家都应该寻找适合自己国情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刘卫东研究员的报告系统介绍了“丝绸之路”的概念,结合“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革、途经路线,分析了“一带一路”的对国家发展的重要等战略概况。

  (Ram Babu  Singh教授作报告)  

Ram Babu  Singh教授报告指出:“亚洲将继续占有全球一半的城市人口”,所以如何寻求通过减灾风险实现可持续,包容性与和平发展成为不仅市亚洲,乃至全球都应该关注的问题。“资源短缺、空气污染,固体垃圾处理”等都是亚洲各国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目前最重要的是让印度、日本、中国、韩国这4国合作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以达到可持续、包容性与和平发展的优级状态。”

宁越敏教授的报告指出“大规模,城市化率的区域不平等,大城市的出现”是中国城市化的3个重要特征。并以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为例,介绍了中国大城市群发展概况及其作用。

3.  分会场报告

10日下午和11日上午的学术研讨会共设13个分会场。日本Yoshio  Arai教授、Takashi  Oda教授、Yasuhisa  Abe教授、Akihiko  Takagi教授,韩国Sunyurp  Park教授、Seong-Yun  Hhong教授、Keebom  Nahm教授、Youngeun  Choi教授,北京大学的柴彦威教授、中山大学的刘云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董卫华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孙斌栋教授和周立旻教授等23位专家主持分会场报告,围绕人口与城市化、超大城市转变进程、生态城市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文化和经济、低碳城市和气候变化、城市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城市灾害模拟预防以及风险预估、城市应急系统和城市管治等18个主题展开了近100场专题报告,交流和分享亚洲地理学最新研究进展,寻求新的学术合作机会。

4.  大会特色板块

首届亚洲地理学大会首创两个特色单元——“Women  in Geography”和“Youth  Gala”。Women in  Geography的创设目的是探讨女性地理学者在研究的成功之路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帮助女性学者成长。“Youth  Gala”则希望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者提供一个文化与艺术交融的互动合作平台。

(1)Women in  Geography

10月10日下午,“女性地理学者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逸夫楼举行。瑞典Linköping大学的Kajsa  Ellegård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杨毅教授分别做主题报告。10余位特邀嘉宾、30余名参会的学者、学生参与了讨论。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赵卿副教授主持。

Kajsa  Ellegård教授首先介绍了瑞典第一位女性地理学家Gerd  Enequist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瑞典政府如何支持女性在地理学研究方面的发展。为了让与会者直观了解她的工作和生活轨迹,Kajsa  Ellegård教授以时间地理学的视角分享了她与丈夫和4个孩子一起生活的一天。她说“家人是最重要的,都是将要陪伴自己一生的人,因此她从来不把工作带回家”。Kajsa  Ellegård教授在讲座的最后,鼓励更多的女性能够坚持自己的研究工作,认识到时间合理分配的重要性。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最年轻的女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杨毅教授分享的主题是“性别歧视”。她指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眼中“完美的女人”就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女性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在逐渐提高。杨毅教授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都能表现得很好。

论坛讨论环节,特邀嘉宾日本Kamiya  Hiroo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李响教授、周立旻教授等与在场的师生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互动。

(2)Youth  Gala

10月10日晚,一场专为参加本次国际会议的地理学者、学生打造的科技文化艺术联欢“Youth  Gala”在众人的期待中如约而至。本次大会的特邀嘉宾,与会专家、学者、青年学子等逾200人参加本次联欢活动。在各类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和创意节目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地理学者们借助艺术的共通语言,擦出思维的火花、感应多元文化的共鸣、探索科学精神的真谛。Youth  Gala作为首届亚洲地理学大会的特设环节,旨在以青春、时尚、欢乐、共同参与的方式让亚洲地理人欢聚一堂,在学术交流之余,体验享受各国特色文化,进行零距离的互动。

为了达到真正的互动与共享效果,本次舞美设计中有意抛弃了传统的舞台设计理念,让舞台与观众席融为一体;而与本次大会理念一脉相承的“多元化、国际化、民族化”则贯穿于节目策划、选编的始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昆曲、武术、民乐、民族舞与日本的剑道表演,韩国流行街舞,西洋乐器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轮番上演,交相辉映,更有地理学子的沙画表演、巴基斯坦流行乐、原创钢琴曲弹唱、小合唱、中日韩歌曲串烧、互动舞蹈等多彩炫丽的节目内容。艺术无国界,学术无国界,友谊跨越国界。Youth  Gala见证了丽娃河畔结下的友谊,亦将见证的地理人携手合作、勇攀新的科学高峰。

5.  大会闭幕式

“第十届中日韩地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亚洲地理学大会”在完成了预定日程后,于10月11日下午在华东师范大学科学会堂圆满闭幕。闭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响教授主持。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在闭幕致辞中对本次大会规模和取得成绩进行评述,对莅临本次地理学大会的嘉宾表示诚挚谢意,对日本和韩国等地理学会对本次大会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亚洲地理学大会是一个全新的、属于亚洲地理学者的学术交流平台,他希望这个平台能越做越好,为亚洲乃至全球地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他表示,根据与会专家的建议,中国地理学会将积极推动亚洲地理学组织的建设工作。

闭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军教授主持本次大会颁奖典礼。此次大会共设3个奖项,分别是Best  Paper奖、Best  Presentation奖和Best  Poster奖,共有20位与会者获奖。其中,Best  Paper奖颁发给中国的Jie  Shen,日本的Hiroaki  Kammura和韩国的Jinwoo  Park。

颁奖典礼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敏教授深情致辞,他代表大会组委会首先感谢莅临本次大会的所有与会的地理专家、学者,同时也衷心致谢中国地理学会、日本和韩国地理学会对本次大会的指导和支持。最后,诚挚的感谢大会工作团队的老师们、学生志愿者,祝愿与会嘉宾享受此次上海之行,期盼再次重逢!

最后,日本Toru  Sasaki教授、Araki  Hitoshi教授等对将于2016年在日本北海道举行的下一届中日韩会议的主题、筹备情况等进行了介绍,并向本次参会的嘉宾发出邀请,期待大家2016年相聚北海道!

正如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研究员在大会开幕致辞所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地理科学在政府决策和人类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国地理学界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一D两E”是中国地理工作者也是亚洲地理工作者共同的使命。亚洲地理学者应该利用好本次会议创建的“亚洲地理学大会(Asian  Conference on Geography)”,通力合作,为共同塑造我们未来的亚洲、未来的地球而不断奋斗!

本次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第15次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及青年学生学术辩论赛、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和中日韩三国地理学会工作会议。

(第一届亚洲地理学大会组织委员会)

 

 n16743109_small.jpg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12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