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23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苏师范大学承办的“城市地理学发展与创新研讨会暨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在江苏省徐州市召开。会议汇聚了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地理学理论创新、实践应用与未来发展展开了深入研讨。
22日上午,会议举行了开幕式。江苏师范大学副校长朱国军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汇聚了全国城市地理领域顶尖专家与青年学者,将围绕学科前沿和战略热点展开深度探讨,必将为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中国地理学会党委副书记张国友在致辞中回顾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创建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了上一届专委会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勉励新一届专委会充分发挥城市地理学的特色与优势,继续强化学科使命担当。中国地理学会第六届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甄峰详细回顾了五年以来专委会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规划、智慧城市建设、青年学者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强调未来城市地理学要坚持交叉融合、服务社会的发展宗旨,以理论创新和技术革新助力“人民城市”建设,推动学科成果深度融入国家高质量发展实践。开幕式由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院长欧向军主持。
江苏师范大学朱国军副校长致辞
中国地理学会张国友党委副书记致辞
第六届城市地理专委会甄峰主任致辞
在新一届委员会聘任仪式上,中国地理学会执行秘书长王岱宣读了《中国地理学会关于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换届的批复》,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熊巨华向第七届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斌栋颁发了聘书。孙斌栋在发言中强调,新一届专委会将坚持学术导向,深化国际学术合作,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加快促进学科创新的成果转化。他提出,未来将重点打造“城市地理研究”公众号、中国城市地理学大讲堂,并加快启动《新城市地理学研究丛书》的编撰组织工作。随后,孙斌栋向新一届专委会的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委员等颁发聘书,并合影留念。
熊巨华副理事长向第七届专委会孙斌栋主任颁发聘书
孙斌栋主任向第七届专委会副主任颁发聘书
孙斌栋主任向第七届专委会委员颁发聘书
聘任仪式结束后,第四届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宁越敏,第三届、第四届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发曾,第五届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柴彦威和周春山、第六届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甄峰等先后发言。各位主任委员结合自身研究与实践经验,回溯了城市地理学科从创立到持续壮大的历程,充分肯定了专业委员会在推动学科建设、促进学术交流、深化应用研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各位主任对新一届专委会的组建表达了祝贺,也对城市地理学科的发展寄予厚望。
专委会历任主任、副主任代表发言
在特邀报告环节,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熊巨华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视角下的人文地理学发展态势》为题,分析了近六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趋势,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推动学科多元化发展,并呼吁将AI与大数据技术融入城市地理研究。特邀报告由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委会副主任张景秋主持。
中国地理学会熊巨华副理事长作报告
在“新城市地理学研究丛书(暂定名)”启动仪式上,商务印书馆原总经理李平及地理编辑室副主任顾江详细介绍了丛书的项目背景、编辑组织和出版规划,期望通过专委会的精心组织,打造一套汇聚新时代中国城市地理学创新理论与实践成果的高水平学术系列著作。启动仪式由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委会副主任冯健主持。
商务印书馆李平原总经理、顾江副主任在新书启动仪式上发言
22日下午举行了以“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创新”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城市地理学应加强原创理论体系构建,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地方政策咨询与实践方案,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学科智慧”。圆桌论坛先后由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永春和袁媛主持。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创新”主题论坛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国城市地理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凝聚了共识,也为未来专委会的发展路径绘制了蓝图。与会专家学者表示,将在新一届城市地理专委会的带领下,深化学科创新、强化实践转化,助推中国城市地理学迈向更高水平。
与会者合影
中国地理学会第七届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组成名单 主 任 孙斌栋 副主任(以姓氏拼音为序) 冯 健、李志刚、马海涛、欧向军、杨永春、袁 媛、张 敏、张景秋 秘书长 汪明峰 委 员(以姓氏拼音为序) 阿里木江·卡斯木、陈 春、崔 璨、戴其文、邓 羽、丁志伟、冯章献 何深静、黄 洁、黄晓燕、雷 军、李连刚、李 珊、李少星、李 琬 蔺雪芹、刘合林、刘 涛、毛广雄、申 悦、沈丽珍、宋伟轩、孙 伟 汤茂林、仝 德、王 波、王明舒、王少剑、武文杰、席广亮、杨 帆 张国俊、张文新、张 艳、赵鹏军、赵新正、赵梓渝、郑文升、朱佩娟 宗会明 秘 书 张维阳、张婷麟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