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2024 | “气候与极端事件及影响适应”分会场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10-10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9月28日下午-29日上午,2024年中国地理学大会暨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15周年纪念会“气候与极端事件及影响适应”分会场在南京国际青年会议酒店举办。分会场由气候专业委员会组织,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郑景云研究员、张学珍研究员和王君副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宁亮教授、云南大学薛樵风老师共同主持。分会场共收到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海大学、复旦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等国内外10余个单位的28份论文摘要。分会场伊始,气候专业委员会主任郑景云研究员简要介绍了分会场组织情况,欢迎各位代表参会研讨,对全体同仁对气候专委会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


分会场的学术报告和研讨在千年尺度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成果汇报中拉开帷幕。宁亮教授报告了最新完成的全新世气候变化数据同化试验,指出了古气候数据同化的未来前景。郑景云研究员汇报了气候变化背景下过去4000年人类活动对华北湖泊演化的影响,据估算华北平原湖沼面积从约6万km2减至目前的约5000 km2,其中“疏干”成土等人类土地利用活动是主要驱动因素。之后,邢芳淼利用同化数据分析了4.2kaBP事件东亚季风区降水异常的空间特征;闫小月汇报了相似型匹配方法在千年温度格网化重建(数据融合)中的潜力和可行性,以及利用该方法完成的1600年以来气温变化重建结果。陈建明利用树轮年表和旱涝等级重建了黄河流域过去2000年旱涝时空变化特征,包括长期趋势、变率、周期和突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薛樵风汇报了从史地考证到信息挖掘的视角,探究了基于历史文献的土地利用重建方法。李建蕊汇报了历史时期我国中原农耕区灌溉耕地规模变化过程重建结果;刘欣睿汇报了新石器时代—秦汉时期中国北方及江淮地区人类活动的时空分布。


在气候对外强迫的响应与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方面,徐传茜报告指出过去千年火山活动主导了季风区降水多年代际变化。陈可凡汇报了过去千年火山活动对海洋模态影响及机制的模拟研究成果,指出崇祯大旱主要源自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火山活动加强并延长了干旱。张学珍报告了基于WRF模式的食叶昆虫爆发对区域气候的反馈效应模拟研究结果,指出了陆面过程模拟中加入昆虫种群动力模型的重要气候学意义。崔亚琰汇报了黑河流域降水对灌溉的敏感性。王君汇报了“故事线”方法在中国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归因中的实践与认识,定量分析了人类活动对2020年中国南方地区“雨热同期”复合型极端事件强度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


在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和能源的影响与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方面,付瑾汇报了极端降水对我国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空间差异。康翊博汇报了1368-1911CE年农业收成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及其地域差异,指出了中国双经济中心空间结构的气候韧性。陶乐汇报告了《清实录》中清代中央政府干旱响应记录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王子涵汇报了新疆天山北坡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刘洋汇报了在热浪气象背景下,高温和强辐射双重因素作用下的以河北南部地区需电量与发电量的关系。马文娟汇报了1980-2023年复合高温-降水鞭策事件对中国经济产量的影响。陈思颖利用地方志档案水位提刻和正式亲历者口述,研究了1870年四川东部洪涝灾害及其影响-响应过程。赵颖珊报告了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降雨侵蚀力动态演变及多维驱动因素分析。田芳毓以明代万历大旱事件为例,汇报了中国古代社会如何阻断从极端干旱向饥荒的转变,指出了赈灾仓储的重要价值。陈旭东汇报了清廷针对丁戊奇荒的响应措施与过程。

   

学术汇报过程中,参会代表针对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凝练了气候与极端事件及影响适应研究的前沿问题。最后,郑景云研究员对分会场的学术汇报和研讨进行了总结。


图片

郑景云研究员介绍分会场情况


图片

会场全景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12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