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大会H5分会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能源地理学与美丽中国愿景”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该分会场由北京师范大学姜璐副教授、西南大学杨德伟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杨宇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姬强研究员和北京大学朱晟君研究员等能源经济地理领域学者共同发起并组织。此分会场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能源地理学的新进展,重点探讨了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战略安全的背景下,能源地理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实践路径。本次分会场共安排了18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深入探讨了能源转型与气候变化的复杂关系,为中国的能源战略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路径。此会场由北京师范大学姜璐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韩梦瑶副研究员与西南大学杨德伟教授共同主持,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学者积极参与。
本次分会场主要围绕能源转型、气候政策、碳中和目标、能源治理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山东大学钟洪麟教授作了题为“如何公平地将全球消费引起的环境影响限制在行星边界内”的报告,深入分析了全球消费对环境的影响现状,并提出了公平限制环境影响的多层次策略(该论文已被Nature正刊接收)。紧接着,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宋宇博士后报告的题目为“双碳”目标下的美丽中国愿景:城市能源转型会提升居民幸福感吗?”,通过运用中国不同地级市能源转型指数作为衡量能源转型的依据,分析并探讨了城市能源转型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继而,浙江大学余露研究员的报告“全力以赴”还是“量力而行?新时期地方政府低碳治理的行为逻辑”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详细探讨了地方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时所面临的压力与动力,并分析了地方政府在执行低碳政策时的行为差异。随后,北京师范大学姜璐副教授作了题为“我们是否低估了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内部的能源贫困?来自中国北京2054户家庭的证据”的报告,通过调查数据揭示了北京等大城市内部不同社会经济群体在能源获取与使用方面的差异,指出特大城市北京同样面临能源贫困问题。此外,广州南方学院刘敏思博士则以“Governance challenges of energy transitions: Incumbent resistance and lead-user engagement in distributed energy development in urban China”为题,分析了分布式能源发展中的治理难题,揭示了在能源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利益相关者阻力与领先用户的创新推动力。最后,西南大学杨德伟教授作了题为“美丽中国愿景下能源转型的挑战、格局与战略”的报告,系统分析了中国能源转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关战略性建议,以助力美丽中国愿景的实现。
姜璐 副教授 | 杨德伟 教授 |
会场情况 | 余露 研究员 |
刘敏思 博士 | 宋宇 博士后 |
分会场还汇聚了来自9所不同高校的12位专家学者,它们深入探讨了多个与能源转型相关的关键议题,涵盖全球能源产业链、光伏产业投资网络、能源转型的时空格局、风电设备贸易网络、城市碳排放评估、城市空间布局对碳汇的影响、城市氢能开发、光伏电站的空间适宜性、技术进步与数字经济对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教育对能源贫困的作用、长江上游流域干旱对水力发电的影响、家庭能源消费的氧气浓度影响,以及铀资源进口竞争网络特征演变与其影响因素分析等。这些议题不仅涵盖了宏观政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还深入分析了微观层面的社会与环境影响,为能源转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路径提供了独到见解。
在总结发言中,西南大学杨德伟教授指出,本次分会场的召开紧密结合了中国地理学会115周年大会的主题,同时也契合了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时代需求。会议汇聚了国内能源地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推动美丽中国愿景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杨教授特别强调,会议报告内容精准反映了当前能源地理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包括如何有效推动能源转型、如何评估其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如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同时,他鼓励与会的专家学者和学生,进一步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紧密围绕国家能源战略和美丽中国愿景,把研究做到实处、把论文写到大地上。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