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杰团队在Nature Energy发表家庭能源公平论文
发布时间:2023-2-16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长期以来,能源地理是樊杰团队部门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他们致力于能源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碳排放与能源转型、新能源配额制与新能源产业空间组织、欠发达地区能源供需特征及其城镇化与能源消费的耦合机制的研究。2005年以来,在能源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在《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IF:16.799)发表3篇,在《Energy Policy》(IF:7.576)发表3篇。此外,在Applied Energy(IF:11.446)等期刊也有文章发表。


2023年2月16日,《Nature Energy》(IF:67.439)刊发了由王强和樊杰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Examining energy inequality under the rapid residential energy transition in China through household surveys”。该研究是国际上基于能源支出视角探究发展中国家城乡家庭能源公平的一项创新性研究,填补了当前研究只聚焦能源消费而忽视能源负担的空白。同时,也将帮助公众了解中国大规模的能源转型,以及能源转型带来的能源成本和能源负担的变化情况,并为发展中国家适时推动能源转型提供实证依据。


能源转型是中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路径,也是缩小城乡居民能源消费差距、实现能源公平的关键举措。伴随中国城镇化进入城乡融合化、均等化发展阶段,现代能源基础设施持续向农村地区延伸,农村能源系统加快转型,城乡家庭能源消费逐渐趋向高水平均衡状态。但考虑到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探究能源快速转型期城乡家庭能源转型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是一项客观评价城乡能源资源配置均衡程度、揭示绿色生活方式转变差异以及民生福祉提升水平的基础性研究,对缩小城乡家庭能源消费差距、实现能源公平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政策启示意义。


研究团队基于对2013-2017 年间13000多个家庭的追踪调查,系统研究了能源快速转型下中国城乡家庭能源支出及其能源负担变化情况。结果发现:调查样本中大约五分之二 (43.0%) 的受访家庭从传统固体燃料转向现代清洁能源,中国家庭能源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功,城乡家庭能源消费支出之间的差距显著缩小。特别是在农村地区,2011-2017年间,实现能源转型的家庭占同期能源转型家庭总量的比重由最初的61.6%增长至67.3%,农村家庭成为当前能源转型的主要对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实现能源转型家庭中56.1%~61.0%来自特困或贫困户,从而引发研究团队对能源快速转型下家庭能源负担变化情况的深切关注。


图片

图1 2011 - 2017年家庭能源转型情况


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家庭能源负担的中位数约为5%,显著高于美国家庭(约3.3%)。而政策驱动下的能源快速转型也导致了城乡家庭能源负担的显著变化,一方面,城市家庭能源负担的中位数由 2013 年的 5.4% 下降到 2017 年的 4.8%,而农村家庭却呈现了相反的态势,由5.3% 增加到 6.5%。同期,调查样本中处于能源贫困(能源支出超过家庭收入的10%)的家庭比例从 30.1% 上升到 34.2%,呈现明显增长态势;其中,农村社区受到能源贫困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研究期间其占比由 32.2% 增长至39.2%; 相比之下,城市家庭的能源贫困比例从 27.9% 下降到 25.2%。


图片

图2 2011 - 2017年城乡家庭能源支出及其公平性


此外,该研究应用机器学习法也对影响能源负担的潜在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持续推动城镇化不仅有利于缩小城乡家庭能源支出差距,也有利于降低家庭能源负担;家庭能源负担与家庭生命周期呈现“U”形关系,且家庭成员平均年龄处于25 至 45 岁之间时通常承担较低的能源负担;家庭规模与能源负担呈现负相关,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我们发现当家庭成员超过四人之后,家庭能源负担趋于稳定;此外,家庭能源负担也与地区清洁能源设施普及水平相关。以燃气管道接入率为例,一般而言,能源负担会随地区清洁能源设施普及率的提高而增加,但当一个地区的燃气普及率超过70%时,家庭能源负担将显示与燃气管道接入率呈负相关。与其他变量相比,气候变量对家庭能源负担的影响较不显著。由此可见,相对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对家庭能源负担的影响更为显著,持续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公平发展仍是今后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根本任务。


图片

图3家庭社会经济及区域环境对家庭能源负担的影响模拟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强,现任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2011-2014年在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就读博士研究生,在樊杰指导下开始从事能源地理学研究。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樊杰系中国地理学会会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综合人文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资助。


附: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23-01193-z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12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