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国红层与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
暨江山市旅游发展研讨会
2015.9.21-23
中国·浙江·江郎山
支持单位: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红层与丹霞地貌工作组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分会
主办单位:江山市人民政府
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承办单位:江山市风景旅游管理局
1. 会议背景
经与浙江省江山市人民政府协商,决定值江郎山入选世界自然遗产5周年之际,于2015年9月21-23日在江山市召开“第十五届全国红层与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暨江山市旅游发展研讨会”,并同时举办“第三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值此机会,迎来各有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关注江郎山、研究江郎山,促进江郎山世界自然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利用,为江山市旅游发展建言献策。
本次会议得到了国际地貌学家协会红层与丹霞地貌工作组、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分会的大力支持,由浙江省江山市人民政府、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联合主办,江山市旅游局、江郎山世界自然遗产管委会承办。
2. 会议召集人
彭 华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工作组主任
郭福生 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工作组副主任
朱 诚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工作组副主任
明庆忠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工作组副主任
张 珂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温晋林 宁夏大学文学院旅游系副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工作组副主任
王少华 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工作组副主任
齐德利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工作组秘书
3. 会议主题与议题
3.1 会议主题
红层与丹霞科学研究及其资源环境保护
3.2 会议主要议题
(1)红层与丹霞地貌基本理论、方法及研究动态
红层的形成时代、构造背景及分布规律;
红层地貌与丹霞地貌分类体系及特征;
红层地貌与丹霞地貌发育的动力机制及发育过程;
红层地貌与丹霞地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
红层与丹霞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国际红层与丹霞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动态。
(2)红层与丹霞地貌区的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红层与丹霞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
红层与丹霞地区的资源环境评价体系;
红层与丹霞地区土地退化与荒漠化机理;
红层与丹霞地区的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培育;
红层地区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3)红层与丹霞工作组近期工作
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近期工作要点;
关于迎接2016年世界地理学大会若干工作。
(4)考察江郎山丹霞地貌,讨论江郎山旅游发展
4. 会议论文
原则上会议代表均应提交与上述主题和议题相关的学术论文,论文格式见附件二。
因为本次会议同时也召开第三届红层与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因此,要求所有论文提交中英文对照版本。大会筹委会将在会前制作论文集,请报名参加会议的代表提交论文或大摘要,论文篇幅不超过8页面A4纸(含图表),于2015年8月31日前用电子邮件传送到会议联络处。
5. 会议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5年9月20日报到,21 - 23日开会,会期3天。
地点:浙江省江山市金陵大酒店。(暂定)
6. 会议时间与议程
会议时间:9月21-23日,会期3天。其中会议2天,考察1天
日期 | 时间 | 议程 | 内容、主题 | 备注 |
20 | 08:00-18:00 | 报到注册 | ||
18:30-20:00 | 欢迎晚宴 | 省市领导主持晚宴 | ||
20:00-21:00 | 预备会 | 组委会会议 | ||
21 | 09:00-10:00 | 开幕式 | 有关机构代表致辞 | |
10:00-10:30 | 照相 茶歇 | |||
10:30-12:00 | 主题演讲 | |||
12:00-14:30 | 午餐、午休 | |||
14:30-16:20 | 大会发言 | 红层与丹霞基本问题 | ||
16:20-16:40 | 茶歇 | |||
16:30-18:00 | 大会发言 | |||
20:00-22:00 | 文艺晚会 | 互动性文艺活动 | ||
22 | 08:00-12:00 | 江郎山景区考察 | 丹霞地貌景观与观察点考察 | |
12:00-14:00 | 午餐、午休 | |||
14:00-18:00 | 江郎山周边考察 | 江山市旅游资源综合考察 | ||
18:00-19:00 | 晚餐 | |||
19:00-20:00 | 参观展览 | 中国各地红层与丹霞展览 | ||
23 | 08:00-10:00 | 学术交流 | ||
10:00-10:20 | 茶歇 | |||
10:20-12:00 | 学术交流 | 红层与丹霞资源保护利用 | ||
12:00-14:30 | 午餐、午休 | |||
14:30-16:20 | 学术交流 | IGU2016会议准备,江山旅游发展 | ||
16:20-16:40 | 茶歇 | |||
16:40-18:00 | 闭幕式 | 大会文件、工作计划、闭幕 | ||
18:00-19:00 | 晚餐 | |||
晚上 | 自由活动 |
7. 报名办法
会议欢迎世界各地的地质、地理学家及相关领域的专家报名参加。
欲参加会议的人员请填写报名表(见附件一),于2015年6月30日前以电子邮件或传真发至大会联络处。会议将制作论文集与论文集光盘,请报名参加人士提交论文或大摘要,论文篇幅不超过8页面A4纸(含图表),于2015年8月31日前用电子邮件传送到会议联络处。
8. 会议费用及食宿安排
(1)注册费
参加大会人员需交纳注册费,国内外学者标准相同。
l 一般代表:前期注册:¥500 RMB/人;后期注册:¥800 RMB/人
l 学生代表:前期注册:¥300 RMB/人;后期注册:¥500 RMB/人
l 随行人员:前期注册:¥300 RMB/人;后期注册:¥500 RMB/人。
注:前期注册:2015年7月31日以前;后期注册:2015年8月1日—2015年8月31日;注册费均不包括住宿费;学生代表和随行人员的注册费不含住宿费、会议资料和礼品费用。
(2)食宿费
会议期间,组织委员会将代订旅馆,费用自理。
代表差旅费自理,会议期间食宿费每人每天交150元,不足部分由承办方补助。
从方便会议服务和代表交流的需要出发,会务组建议代表们统一住在江山金陵大酒店(五星级),每个房间住2人。如果您需要单独住一间或希望住在其他酒店,会务组可以代为预定,费用按酒店标价支付。
注:酒店预订截止时间为2015年8月31日。
9. 交通和接站
(1) 飞机:
会务组将于9月20日8:00-16:00在杭州萧山机场设接待站。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是中国大陆重要的枢纽机场之一,开通了近40条国际航线,连接35个国际城市。萧山机场还有300多条国内航线。
离江山最近的衢州机场目前开通了北京、深圳和厦门的航班,从上述城市及附近过来或转机的代表可查询乘坐直达衢州的航班,凡经衢州来江山的代表须告知接机航班号。
(2) 火车
会务组将于9月20日8:00-20:00在衢州和江山火车站和高铁站设接待站。
(3) 提示
在非接站时间到达上述接站点的代表,需自行选择交通工具到江山。
为了方便接站,请代表早日确定行程,告知联系人;并记下联系人电话,以便联系。
10. 大会联系方式与联络人
大会筹委会:
“第十五届全国红层与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筹委会
通信地址1:510275 中国广州,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572楼,101室
通信地址2:888888 中国浙江,江山市江滨路29号江山市旅游局
(1)报名参会
联 系 人:闫罗彬 电话:020-84113980;传 真:020-84112593;手机:13202534986
电子邮箱:664361047@qq.com
联系地址:(510275)广州,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572楼101室
(2)论文收集
联 系 人:闫罗彬 电话:020-84113980;传 真:020-84112593;手机:13202534986
电子邮箱:664361047@qq.com
联系地址:(510275)广州,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572楼101室
(3)会务咨询
联 系 人:陈敏兰;电话0570-4015631;传真:0571-4015947;手机:18767088189
电子邮箱:260759855@qq.com
联系地址:浙江省江山市旅游局(江山市区江滨路29号)
10. 其他事项
二号通知将在7月上旬发出。
该通知将在以下网站同时发出:
丹霞地貌网站:http://www.dxdm.com/
中国地理学会网站:http://www.gsc.org.cn/
江山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czjs.gov.cn/
江山风景旅游网站:http://www.jsu.gov.cn/
附件1:
第十五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报名表
回 执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职务职称 | |||||||||
工作单位 | 办公电话 | |||||||||||
通信地址 | (邮编) | 传真 | ||||||||||
手机 | ||||||||||||
论文题目 | ||||||||||||
内容简介:
| ||||||||||||
是否报告 | □ 论文宣读 □ 海报展示 □ 无 | |||||||||||
随行人员姓名 | 关系 | 是否安排食宿 | ||||||||||
注:该回执请于2015年6月31日前以电子文件的形式通过E-mail发回664361047@qq.com;或传真到0086-20-84112593;或打印填写后寄回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572楼101室,闫罗彬 收。
附件2:
论文编辑要求
论文中英文题目(二号黑体,Arial体)
——副标题(三号楷体)
作者中英文姓名(四号宋体)
(单位、地址、邮编、E-mail)(中文小五号宋体,英文数字Times New Roman字体)
一、对论文的一般要求(一级小标题)
(1)与会代表均应提交与大会议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或大摘要(大摘要1000字左右)。
(2)参加研讨会的论文围绕会议议题,语言精炼,注重理论与科技含量提升。
(3)论文篇幅包括图表折合文字一般控制在8000字以内。
(4)稿件内容应包括:(依次为)标题、作者、单位、地址、邮编、邮箱、中文摘要、关键词的中英文稿;正文(含图表及中英文图表题);参考文献。
(5)所附插图要选择最必要而清晰的,插图须全部清绘;照片须层次分明、轮廓清晰;所有附图照片均单独以文件夹的形式提交原图片的电子文件。
(6)引文必须注明出处,文责自负;文后所附参考文献请参照五。
(7)计量单位符号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中规定的单位符号。
(8)论文的小标题采用三级标题系统,如1,1.1,1.1.1等,各单独占一行(参照四)。
(9)为了便于编辑和缩短编印周期,论文必须以Word文档的形式发至联络人。
(10)会议将在会前统一编印会议论文集,没有来得及编入论文集的论文请各自用A4纸打印80份带到大会交会务组。
二、提要(中、英文同时提交)
论文摘要一般不超过500字(没有正文的大摘要10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
小五号文字,宋体(中文)或Times New Roman (English),单倍行距。大摘要按正文编辑。
三、正文
(1)各段落内文格式均为Word本文格式,五号宋体(中文)或Times New Roman (English)。
(2)文中插图均使用嵌入式,多幅插图时可使用无边框表格或图文框嵌入,防止图片游移。
(3)表格的中英文表名应写在表上方(先中-后英);插图的图名写在图下方(先中-后英)。
(4)插图的图例一般放在图内;涉及到我国国界的地图采用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标准图为底图。
(5)正文行距均采用最小值16磅行距,前后段落不空行。
四、小标题
正文中一、二、三级标题按照1;1.1;1.1.1格式;一级标题四号加粗宋体,二级标题小四号黑体,三级标题五号加粗宋体。
三级以下的小标题或内容要点编号可用双括号、单括号等,如(1),1),①等,可以不换行。
各级标题的行距和字体可以使用格式刷获取下面框中的格式。
1 一级小标题(四号宋体,顶格,单独一行) 1.1 二级小标题(小四号黑体,顶格,单独一行) 1.1.1 三级小标题(五号宋体,顶格,单独一行) (1)四级小标题或内容要点编号(加粗五号宋体,退两格,可不换行) 1)内容要点编号(五号宋体,退两格,可加粗,可不换行) |
五、参考文献
引文必须注明出处,文责自负;
在正文中,引用文献的编号以“上标”形式标于句末,如[1];
参考文献只列公开出版的论著;必须引用的内部文献,在当页作脚注。
后附的参考文献按照引用顺序排列,书写格式如下:
论文作者(前三名),标题,刊名,年,卷(期),页码。
著作作者(前三名),书名,版次(第一版不写),出版地,出版单位,年,页码。
中文小五号宋体,英文小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单倍行距,前后段落不空行。
后附参考文献的标点全部使用半角标点,标点后空半格。
参考文献的题目后须标注文献类型标识(见下表):
参考文献类型 | 专著 | 论文集 | 报纸文章 | 期刊文章 | 学位论文 | 报告 | 标准 | 专刊 |
文献类型标识 | M | C | N | J | D | R | S | P |
注: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用“A”;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用“Z”。
参考文献写法如下:
[1] 陈向东, 蔡文学. 基于分灾模式的结构防灾减灾设计概念初探[J]. 自然灾害研究, 1996, (4): 22~27.
[2] Song J P, Yoshida O, Soong T T, et al. 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 Earthquack Eng, 1997, 38 (3): 358-361.
[3] 陈志平. 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 科技日报, 1997-12-13(5).
[4] 牛光庭, 李亚杰. 建筑材料[M].北京: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3.
[5] Kayeyama M. Incompatible displacement methods [A]. Spriet J A. Numerical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Structural Mechanics[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3, 43-57.
[6] 徐道远, 符晓陵, 寿朝辉. 混凝土三维复合型断裂的FCM和G[A]. 涂传林. 第五届岩石、混凝土断裂和强度学术会议会文集[C]. 长沙: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19~24.
六、其他
(1)受资助的项目,应在首页下方注明,如: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493300)。【中文:小五号宋体,英文:小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单倍行距】
(2)在首页下方安排作者简介:如:
彭华(1956-),男(汉族),安徽砀山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丹霞地貌、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E-mail: eesph@mail.sysu.edu.cn【中文:小五号宋体,英文:小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单倍行距】
附件3:
江郎山简介
江郎山,位于浙江省江山市,中心坐标:28°31′44″N,118°33′43″E。江郎山是2002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0年以中国丹霞系列遗产的形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遗产地面积610公顷,缓冲区571公顷。
江郎山是老年晚期高位孤峰型丹霞地貌的杰出代表。地层主要为早白垩世晚期的红色砂砾岩。全区主要发育北东、北北东、北西向3组小断层及节理带,沿这些构造裂隙发育白垩纪多期贯入的岩脉,包括辉绿岩、花岗岩及它们的岩浆混合岩。经历了上新世与更新世的两期强烈抬升与侵蚀,形成了上新世地貌叠加在更新世地貌之上的独特特征。相对高度达300m并且裂为三爿的上新世老年期砾岩孤峰耸立在海拔500m高的更新世侵蚀山地之颠。这种平原边缘升起山地、山地之上再托起孤峰的强烈反差地形产生了遗产地的突出地貌景观——三爿石。三爿石是全球迄今已知最高大的被陡崖环绕的砾岩孤峰。三爿石之间的小弄峡巷谷,长度与深度都超过250m,而宽度仅3‑5m,夹在笔直而平行的崖壁之间,在一线天景观中无以伦比,被誉为“中国丹霞一线天之最”。
江郎山发育了最雄伟的老年晚期孤峰景观,保留在壮年期的山地之上,使江郎山成为老年晚期丹霞地貌景观抬升活化、继承发育的杰出代表,给出了中国丹霞地貌景观演化的最终环节;为中国丹霞景观提供了一个世界罕见的绝妙砾岩孤峰及一线天景观。江郎山始终处于盆地的边缘,地壳的每次抬升,都使江郎山经历速度最快的侵蚀与地貌演化,使江郎山成为老年丹霞地貌活化形成高位孤峰的杰出范例。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