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2-15日,由中国地理学会、福建师范大学主办的“2021年中国地理学大会”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召开。本次大会以“时代挑战 理论创新 社会实践”为主题,总结、交流近年来地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共设立48个分会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百平研究员、河南大学朱连奇教授及陕西师范大学李君轶教授召集的第19分会场“中国南北过渡带——地理与历史交汇的枢纽”于2021年12月14日召开。
第19分会场共有19个报告,报告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河南大学、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西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共10个单位。
14日上午,陕西师范大学李君轶教授、河南大学朱连奇教授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百平研究员首先探讨了“秦岭超级垂直带结构与意义”,指出秦岭中部太白山南、北坡形成了上限达到2800m的超宽垂直带,突破了典型垂直带的带幅阈值,其存在与秦巴山地的过渡性气候及生物竞争紧密相关。朱连奇教授围绕宝天曼土壤动物的分布来探究过渡带的位置,张俊华教授、姚永慧副研究员、肖飞研究员、陈峰研究员、周文佐副教授等分别从土壤-植被碳氮空间特征、南北过渡带关键生物气候指标的时空变化、秦岭植被遥感制图、秦岭树轮季风气候重建、米仓山植物物候时空变化、气候带界限的变化研究、秦巴山区矿产资源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分享。
14日下午由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尹云锋主持会议,下午的10个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秦巴山地植物的南北过渡方式对比研究、山地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山地土壤侵蚀的多维变化、相关自然灾害启动机制及时空演变、文物资源与旅游效益等方面。此次地理学大会虽受疫情影响,分会场采取线上会议的方式进行,但是在中国地理学会、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地理学会的辛勤筹备下顺利召开,线上汇报内容详实、逻辑缜密,参会者积极参与,取得了圆满成功。
结束语:2017-2021年,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组克服疫情、野外工作等诸多困难,顺利完成了秦巴山地东、中、西三条样线的野外调查采集工作,为中国南北过渡带的研究提供丰富而详实的数据宝藏,相关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展开。过渡带是地理与历史的交汇,在全球变化的今天,值此项目去深入理解相关机理与变化,是每位研究者的幸事。
来源:山地GIS公众号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